诗仙李白因何而死?死在何地?
(李白与明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仙李白到底死在哪里?因何而死?
关于李白的死旧唐书是这样记述的:“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杨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而新唐书则这样记述:“李阳冰为当途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右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麓。”
管士光选注的《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李白卷)中说:“上元2年(公元761年),漂泊无依的李白来到当途,投靠其族叔李阳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病逝于当涂,时年62岁。”这段话我们看起来就更加明白,李白病逝于当涂。
而《唐摭言》中的记述则更加浪漫:“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说李白穿着光鲜的宫中锦袍,旁若无人的坐在船上,喝着美酒,赏着采石矶的月色。这回不“举杯邀明月”了,而是要水中捞明月,结果是明月没有捞上来,自己却落入水中淹死了。
清代宣城生人的著名诗人施润章等许多诗人都写诗佐证李白醉后捉月而死。“共说骑鲸捉月游,孤坟细草野秋风。”(施润章《经太白墓诗》);“君骑长鲸去不返,独留明月照江南。”(宗臣《过采石怀李白》)。诗人们宁可相信李白是游采石捉月而死,也不愿相信李白是病死的。李白那么爱月亮,坐在船上,高傲无人,一边喝着美酒、一边赏着江月。酒意微矄之时、一阵狂喜袭来,一阵孤寂袭来,何不捉月共饮,一不小心掉下水中,当神仙去了。多么浪漫、多么富有诗意呀。而事实却是,上元2年,(公元761年),李光弼领兵讨伐史朝义叛军,李白不顾年迈衰弱之躯,请缨从军,因病中途折回,冬天来到当途养病,整理自己的诗稿,而还没过一年就死了,死时把诗稿都交与族叔李阳冰处理。
著名学者卢振华在《李白卒于水辨》中更是明显倾向于李白是因病而死的说法。他对李白是醉酒捉月而死的说法嗤之以鼻,说其无中生有,并深恶痛绝地谴责了这种说法。
尽管李白的死因和其身世之谜、籍贯之谜、经济来源之谜永远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有两点是一致的,大体相同的,那就是李白诗的成就及其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李白的病故之地。
明代诗人方孝儒说其“泰山高兮高可夷,沧海深兮深可涸;惟有李白天才夺造化,世人孰得窥其作?我言李白无古双,至今采石生辉光。”杜甫说其“笔落惊风雷,诗成泣鬼神。”尽管也有个别人妄图通过贬低李白,抬高自己炒做自己。但韩昌黎愤笔写下了《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把那些靠嘲笑、贬低名家妄图抬高自己炒做自己的人骂了个狗血喷头。至今人们谈及古诗唐诗就不能不提李白,谈及古典文学就不能不提李白,人们崇敬地称他为“诗仙”。
而李白的病故之地“死于宣城”也没有任何疑义。尽管有的说死于当涂,但唐代当涂归宣城管辖。不但当涂归宣城管辖,李白诗中的泾县、广德、南陵、太平、宁国、旌德县都归宣城管辖。因此,小范围说死在当涂,大范围说死在宣城都没有错。
宣城汉时称宛陵,现为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东近太湖,南临黄山,西依长江,北靠南京,至明代已是京城应天府(南京)的辖地。不但大诗人李白在宣城境内游历、寓居、终老。还有许多名人在宣城出生、任职。如南北朝时期的齐国诗人,宣城太守谢眺;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清代著名诗人施润章和笔者的蓬莱始姐明建文朝礼部尚书和方孝儒同遭“靖难”的名仕陈迪都出生在宣城。
大诗人李白虽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中亚碎叶(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唐时署安西都护府管辖)长于蜀中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县,亦有生于此地之说),但其25岁以后就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第一次漫游生活。
742年,李白42岁的时候在宣城的南陵应唐玄宗征诏入京任供奉翰林,写下了著名的充满自信的《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嘻笑牵人衣。”一幅多么清新自然的山居秋乐图。接到进京的喜讯后,自己的报负就要实现了,举家为之欢乐,小儿女们嘻笑着围在身边,憧憬着未来京城的美好生活。“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马前泼水”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说的是汉代会稽郡的读书人朱买臣多次取仕不中,但仍以打柴为生,一边寒窗苦读。他的媳妇崔氏嘲笑他嫌弃他,最后离开他另攀高枝去了的故事。当朱买臣考取功名,回来做会稽太守时,崔氏又回来想破镜重圆,朱买臣看清了她的嘴脸,马前泼水让她收起。然而泼出去的水岂能收回,朱买臣最终也没有收留她。李白这里是不是和他的夫人开玩笑,说你平常总说我不行,这回我终于有出头之日了,我就要进京做官去了,我比朱买臣还要荣耀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就等着听我的好消息吧,我岂是甘于乡间生活,和蒿草相伴之人呢。后来查资料得知,李白诗中的“会稽愚妇”不是和夫人开玩笑,而是骂他的二房夫人刘氏。可见李白对刘氏的厌恶。然而李白必竟不是官场中人,尽管他是那么渴望做官,结果进京不到两年(742年秋至744年春末)就离开了长安,开始了第二次漫游后又回到宣城境内居住、游历。
其实,李白一生曾七进宣城,那首著名的“望天门山”就是他25岁初出蜀乘船过当涂境内的长江时所作。“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东指博望山,西指梁山,在安徽当涂境内的长江边上,因当涂一带古时属楚,故名楚江。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为很多人所喜爱。
李白什么时候到的南陵,恐怕就在742年的夏秋之际,因春天他还在游泰山,并作下《游泰山六首》。这恐怕也是他第一次举家居住在宣城境内,不然何以“别儿童入京”,何以“儿女嬉笑牵人衣”呐。
李白虽未长久居于宣城,但却长久以宣城为轴心进行游历。以宣城和宣城属地的当涂、泾县、南陵、广德等地人物、景物为题的诗作不下近百首,可以说在李白存世的九百多首诗作中十之有一、二,集中在第二次游历和晚年时期,而晚年更是回到宣城境内的当涂居住,并终老当涂。那首著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作者天宝十三年(754年)作于宣城的泾县。
李白晚年为什么独爱宣城呐?
宣城曾是李白最喜欢的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任太守的地方。谢眺,字玄辉,陈郡阳夏人,曾任宣城太守,因此被后人称为谢宣城。后被萧遥光诬陷下狱死。诗风俊朗,善于通过自然景色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和消极情绪,有时亦直抒政治抱负。善于熔载,时出警句。如:“京洛多尘雾,谁济未安流,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和江成北戍瑯岈城》)”,后人将其和同代诗人谢灵运相提,称为小谢。宣城城东南曾筑有谢眺楼。
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一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把汉代文化、建安文化和谢眺连在一起做高度赞赏。《谢公亭》中“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中亦说自己与谢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都是怀才不遇,都是政治上不得志,都长存苦闷和消极情绪,难怪李白喜欢谢眺,诗中多次提到谢眺、谢眺楼、谢公亭,晚年亦回到谢公任太守的宣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看李白的诗情和谢眺的诗情有什么两样。都是官场失意,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从而借酒消愁。
宣城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唐时曾是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和城市之一。唐朝的宣城,当时辖区曾有人口十二万多户,八十八万多人,仅次于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排在扬州(47万多人),苏州(63万多人)和杭州(58万多人)之前。而宣城物产丰富,银、铜器、罗绮、白纻、絲头红毯、兔褐、纸、笔、黄连、碌青、铅等多为贡品,而尤以宣纸、宣笔闻名于世。有些字典中宣笔、宣纸的解释即为“安徽宣城、泾县出产的高级笔、纸。制造精美,质地绵软坚韧,适于长期存放。”
宣城地处江南,风景优美,风光独特。百公里左右东有太湖、西有长江,南有黄山,北有南京(金陵),便于李白交朋会友,四处游历。且看李白诗中对宣城景物的描写。在《秋登谢眺北楼》中李白赞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在《过崔八丈水亭》中,李白写道:“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既写了宣城水亭边的美景,又表达了自己落寞寡欢的恬淡心境。
宣城有李白喜欢的不高不险、清新秀丽、独具风格的敬亭山。敬亭山,古称昭亭山,在宣城城北5公里处。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十贤祠、双塔等古迹胜景,谢眺、王维、孟浩然、李白等人均来此游历赋诗。其中,谢眺“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等句最为有名。“相看两不厌”把山也写成了人,说山也不厌李白,其实是说李白对山的钟情,山会厌谁呢?只是李白不厌山,喜欢山罢了。联想到李白晚年的境况,想厌也难。
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宣城的当涂县(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做县令,李白在宣城有所依托。而李阳冰也以李白的诗情才具为荣。这可从李阳冰为李白整理的诗集《草堂集序》中看出。“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揖冠。”“自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杨、马,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候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有这样知己的族叔,李白在漂泊无助之际能不来依附吗?不但自己终老宣城的当涂,子孙后代也居住在当涂。李白在《游谢氏山亭》中“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中的稚子,无疑是指儿子伯禽。而李白只这一个儿子。李白的儿子伯禽婚后住在当涂,死在当涂。而孙子也学祖父样四方游历,不知去向,两个孙女都嫁给了当地的农民,生活相当贫困,相当凄惨,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
这里还有李白喜欢的美酒和酿酒师。李白的一生是诗酒的一生。请看李白有关酒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浮月,鸟还人亦稀。”都说借酒浇愁,李白的愁绪愈深,酒量愈重。因此,他喊出了“天若不爱酒,酒量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下无酒泉”的爱酒宣言,并经常邀友饮酒,从饮酒中寻求乐趣。以至晚年,宣城一位善酿美酒的纪姓老人故去,他竟以诗祭之。“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表达了对酿酒师傅老纪头的一片痛悼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