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谁在南京雨花台为明代大儒方孝孺建的墓

(2015-01-14 13:08:07)
标签:

冰夫

历史

文化

原创

旅游

分类: 散文随笔
      是谁在南京雨花台为明代大儒方孝孺建的墓
 
是谁在南京雨花台为明代大儒方孝孺建的墓


    南京的雨花台位于中华门外,是大旅行家高僧法显撰写《佛国记》,翻译6部印度佛经的地方。
    传说东晋时甘露寺、高坐寺常有高僧说法讲经。一日,梁朝一位德行很高的云光法师在附近山头上给许多僧众讲经说法,讲到绝妙处感动得上天落花如雨,遂称讲经之台为“雨花台”。而这一称谓正式在民间确认则始于唐代。
   解放后,南京市人大通过决议,在雨花台建烈士陵园,祭悼解放前(1927年—1949年)在这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革命烈士。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这里仿佛是专门悼念革命英烈的场所。
    其实不然。 雨花台不仅有东晋的“梅将军庙”,还有宋朝忠襄公杨邦刈剖心处,以及后人为他和明朝信国公,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诗警世人间的文天祥所修的“二忠祠”。
    我这次专程拜谒的“木末亭”和方孝孺墓也都是1998年南京市政府委托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筹资重建的。
    方孝孺、字希直、希古,浙江宁海人。他博学强记,文章盖世,明洪武二十五年被献王聘为世子之师,并为其读书处题写“正学”二字,遂被人尊称为“方正学”。建文帝即位后将方孝孺召为翰林侍讲学士,对方言听计从。方孝孺对建文帝也是赤胆忠心,全力扶持,讨燕诏书均出自其手。
    燕王攻破南京后,姚广孝曾劝燕王不要杀方。燕王即请方孝孺为其登基草诏,方孝孺身着孝服上得殿来痛苦失声,连问“成王安在?”燕王说:“他自焚死了。”方又问“燕王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成王之弟?”燕王说:“此朕家事。”并要他为其登基草诏。孝孺掷笔于地哭着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燕王说:“难道不怕我灭你九族吗?”方孝孺瞪起眼睛厉声说:“灭我十族又能怎样!”燕王大怒,强迫方草诏,方提笔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慷慨赴死。临死做《绝命词》道:“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报国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死时年仅46岁。
    关于灭十族到底杀了多少人?清人张廷玉主编的《明史》中并没有说,而清人夏燮主编的《明通鉴》中说是八百余人。只有清人吴乘权编撰的《纲鉴易知录》说是873人,而雨花台方正学墓恐怕也遵循的是他的说法,注明被诛十族(包括朋友、门生)共873人。
    无独有偶,被明成祖杀掉的名臣中还有一个礼部尚书陈迪。也是成祖用他不从;也是金殿当堂斥骂;也是被处以剐刑,妻子儿孙均同死;也是临死做《绝命词》、《五噫歌》,宗戚一百八十余人被流放(据《中国通史》卷八60页)。
    陈迪,字允道,号西村,江南宣城人(今安徽省宣城市)。关于陈迪死时的情况,“明史”中是这样写的:
   “燕王即位,召迪责问,抗声不屈。遂命与子凤山、丹山等六人剐于市。即死,人于衣中得诗五噫歌,辞意悲烈。苍头侯来保拾其遗骸归葬。妻子管氏合眷携七孙死。幼子珠生五月,乳母芮氏潜置沟中得免一死。八岁,为怨家所讦,成祖宥其死,戌抚宁,寻徙登州为蓬莱人。”
    据明嘉靖年间南京刑部尚书陈其学编撰的“蓬莱陈氏大忠祠考”(现存“北京图书馆”)载: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时,陈迪奉建文帝之命在外督运军需粮草,本不在京城。但他听说京城沦陷的消息,并没有当逃兵,而是“闻变,趋赴京师”,急忙赶回来。到京城后,他也没有为自己投靠新主子做打算,而是“文约25人,以死抗之。”
  方孝儒死后,朱棣仰慕陈迪才华,召他进殿说,“朕乃先帝之子,尔乃先帝旧臣,今大事已定,尔心如何?”迪应之曰:“但受高皇顾命,不知其他。”再问,迪抗声不屈,并指斥朱棣“背祖欺姪,谋权篡位”,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坚决不侍“逆贼”。燕王遂灭他三族,将他和6子7孙同剐于东市。他死后,仆人侯来保从他衣带中发现了词意悲壮的“五噫歌”。
    陈迪的死在整个明朝都倍受褒扬。南京建的“表忠祠”有他的名字,山东济南的“七忠祠”他名列首位,还在宛陵(今安徽宣城)建“大节祠”,蓬莱建“大忠祠”,谓之宦祀、乡祀、宗祀。真可谓死的壮烈、死的凛然,视死如归。“较之靖难死事诸臣受祸尤惨。”因为在陈迪合六子剐于东市时,夫人管氏也同七孙以及众家眷被逼上吊而死,只遗五个月一幼孤。所以说受祸尤惨。山东巡按监察御使徐竹坡(徐冠)撰文赞他“临大节挺然以身卫义,以义换身,”“披肝沥胆而不少馁。衣带词硭足以裂金石而泣鬼神,峣然忠烈,砥砺生人万万哉。”
  革命烈士陈然在气节一文中说:“气节是个人修养的最高一级,也是最后的考验。许多人有时尽管修身修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尽管如何标榜‘为圣人立言、为天地立心’的大志;尽管如何养性、敦品、慎行、守信。但一遇到“富贵”就瘫了;只好闭起眼睛去升官、发财去了。”许多人在平时都是英雄志士,在“威武”面前,低头了,屈膝了,不惜出卖朋友,出卖人民以求个人的苟安;再不然做一个缩头乌龟,闭门读书去了。陈然是革命烈士,时代不同。但在是与非、黑与白、正义与罪恶、善良与强暴面前,他们都是“舍生取义”宁死不屈,保持了高尚做人气节的人,这仍是今天应宣扬与继承的。不然,我们的政府何以在雨花台重修方孝孺墓呐?
    明正德三年的礼部尚书南宫白钺吊陈迪诗曰“一念为忠百念忘,此身何惮脔钩铓,半生富贵黄梁短,千载是非青史长。英俊当时颜孔厚,先生今日骨犹香,新祠营葬谁料理,节义吾人当扶床。”陈迪死后谥号为靖献公。《遗忠录》、《湘城录》、《忠节录》、《石塘野史》、《宁国事状略》、《郡中事略》、《靖难尽心录》、《备遗录》、《靖献大节祠记略》、《革除忠臣赞》、《昆湖太史赞》、《忠烈传》等明清许多典籍都记载了礼部尚书陈迪的壮举。
  江南吴县人沈石均在《国朝别裁》中更是这样写道:“六月霜飞杀气中,收驽令下市朝空,生无面目湛三族,死念君王哭两宫。精贯长虹随落日,魂归丹升起悲风,宛溪旧接秦淮口,呜咽流斯水不东。”
    清代著名诗人宣城生人的施闰章(《辞海》文学分册中有详尽介绍)在康熙丁酉年四月谒靖献公祠时也做诗赞曰:
  “鸣呼靖献公,九死断人肠。
    宗祊尽流血,墟墓无遗壤。
    借问公始生,实维我陵阳。
    天命垂一发,瓜瓞蕃海邦。
    赫赫柱下史,累累尚书郎。
    孤风将九雏,厥声何煌煌。
    明烟并岳渎,正气升扶桑。
    灵旗邈髣髴,披发游大荒。
    嗟余复何为,零泪沾衣裳。”
    表达了同里后学对陈迪的敬仰思念之情。这首诗的真迹现在蓬莱市博物馆。因此,谒方孝儒墓不能不让我想起陈迪。
  方孝孺的新冢在雨花阁东的芳草苍林中,南临木末亭,西依“孔雀园”,在现代都市喧哗的闹市中,自取一派肃穆与幽静。
  走进墓园,迎面一座石坊,正中书写“天地正气”四个大字。右联为“十族殉忠无遗方氏,”左联为“一抔埋血地接孝陵。”
   进石坊就是石碑,上书金字,“明方正学先生之墓”,不知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再后边是新修的墓冢,那规模和质量都不让海口的海瑞墓。四周草木无言,苍松无语,由于游人稀少,更觉新庐寂静。天空居然下起牛毛细雨来,是在为这位尽忠殉国的志士而流泪吗?是在为古代名人的气节和诚信所感动吗?果真如此,方孝孺、陈迪等先人也该含笑九泉了。孔雀园里的孔雀叫了起来,那呜咽的声音也似在为这些古代的仁人志士,屈死的冤魂鸣不平。
   陈迪方孝孺们,不仅灵墓没有埋没于荒郊野岭,枯草衰叶之中,而是碑、亭、坊、冢高耸于雨花台之上,为无数今人所祭奠。这难道不表明人心的向背吗?据说南京城里还有方正学路,连那块著名的“血迹石”也完整的展于“明故宫遗址公园”,看上去血迹斑斑,发人沉思。据说那血是方孝孺被割掉舌头、双颊后向朱棣喷吐出去的,居然长久的留在了石上。而明代高高在上的皇帝,又有几人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呢!
  旁边的木末亭也是为纪念方孝孺所建,“木末风高”四个大字,其意为秀出林木,高风亮节之意。两边的对联为“往昔乱山孤亭夜悲风,今朝悦目赏心时芳草。”亭中还有今人凌文铃书写的古诗“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练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诗中所表达的深刻含意,恐怕就不仅仅是悼念和祭奠方孝孺了。
   细雨绵绵,引我深思。
   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不同,一些人也许会认为陈迪方孝孺他们死得不值当,都是朱家的天下,管他谁当皇帝。但我认为,他们讲忠义、讲诚信的为人之道,在灾难降临的时候不妥协、不退缩、不苟且、不贪生,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气节,依然是我们今人的道德准则,依然该是很多人的学习楷模,理应为我们所津津乐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