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铁路冰夫
铁路冰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64
  • 关注人气:25,5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鹳雀楼,境界和视野的醇美佳酿(冰夫历史文化散文5)

(2012-02-16 21:28:43)
标签:

冰夫

历史

文化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登鹳雀楼》,境界和视野的醇美佳酿

 

鹳雀楼,境界和视野的醇美佳酿(冰夫历史文化散文5)

 

 

 

不知道是鹳雀楼成就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还是王之涣成就了鹳雀楼,反正我知道鹳雀楼是因为那首诗,我之所以去鹳雀楼是因为那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是这首诗叫我从小就知道了中国有个鹳雀楼,但鹳雀楼具体在什么地方却一无所知。潜意识里,那鹳雀楼应该建在离黄河很近的地方,抑或就在黄河边上,它肯定不在江南。

最近去了山西,才知道鹳雀楼原来就在山西,在山西最南端的永济。那地方原来叫蒲州的,据说在唐朝,那是个很大的城市,发生《西厢记》故事的“普救寺”也在那个城市。那个成就了小姐崔莺莺和书生张君瑞千古爱情的寺庙也因此将那故事流传了千古,至今鼓舞着当代青年抛却一切追求忠贞的爱情。而那个牵线搭桥的小丫环“红娘”竟成了今天媒人的代名词。

昔日的鹳雀楼显然没有这么高峻宏伟,这么挺拔盎然,这么富丽堂皇。仅仅是个三层高的小楼吧,在当时也得算是个伟岸建筑了。要知道,当年的黄鹤楼、滕王阁也不过如此。

鹳雀楼旧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它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是北周大将军宇文护修建的镇河御敌之地,和最初的黄鹤楼异曲同工,因时有鹳雀栖息之上而得名。遗憾的是该楼历经唐宋,元初,公元1272终于毁于战火。但就是这么个小楼,当年也是个游历观赏之地,且有许多文人墨客题诗。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介绍说,“唐人在鹳雀楼所留诗句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壮其景。李益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名作。但有了王之涣这首诗,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山西并州(原太原)人。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人唱和。五世祖王隆迁居绛州,即蒲州(今山西永济)。

王之涣的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在鹳雀楼留下的呐?

应该是唐朝的开元年间,王之涣官场失意,被削职为民遣回绛州故里。一日,他和大哥王之咸、二哥王之贲游览万固寺、普救寺后于傍晚时分来到久负盛名的鹳雀楼。

面对眼前宏伟壮丽的楼宇和滔滔滚滚的黄河,三人大发感慨,赞誉有加。大哥王之咸说“游名楼岂能无诗,我们弟兄每人一首,以助今日游兴如何?”王之涣说,“大哥所言极是,那我们就边登楼边赋诗,以抒登高望远之怀吧。”

二哥王之贲也兴致勃勃的说“好哇,兄为长,大哥就先请吧!”

说话间三人登上一层,只觉清风徐来,黄河东去。之咸凭栏远眺,深情地望着脚下的黄河。但见日薄西山,却不见家乡绛州古城的影踪,想起自己至今无有功名,三弟又被遣返故里,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心生感叹,便信口吟道,“日暮乡关远,楼高江河低。借得一叶舟,垂钓武陵溪。”那意思是说,暮霭中的绛州在夕阳里已经遥远的看不见了,我站在鹳雀楼上望着眼前的黄河,真想乘一叶扁舟,离开这喧嚣的尘世,躲进武陵溪中钓鱼消磨岁月去,这无疑是颓废消极的。王之涣笑笑没有吭声,二哥之贲说,“大哥出口成章,借景抒情,诗意隽永。好!”

说笑间三人来到二层,但见红霞萦绕,鹳雀凌波,苍原如海,远树如云,一幅瑰丽画卷。之贲说,“和大哥相比,我更思念并州老家呀”。于是,“鹳雀波面翔,山河半夕阳。故里无处觅,凭栏泪沾裳”一首诗脱口而出,大哥之咸便夸赞说,“二弟不愧写景高手,那头两句可称神来之笔。而那后两句一转一合,却叫人心里酸酸的,好不伤感。”

 之涣摇摇头说,“我倒觉得二哥的诗有些浅白,太过伤感。我们哥们难道是久居人下的庸才吗?”说罢吟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首绝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给人启迪,引人向上,一扫颓靡之气,引得大哥二哥齐声叫好。 想必这便是这首诗的由来了。

 细细品读,《登鹳雀楼》短短四句,其气象丝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篇名作佳章。它的自然与率真恰如红楼梦里香菱品读王维的诗:“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又太俗。可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它,竟找不出”。

王之涣的诗就是这样的自然与率真,那“依”,那“入”,那“穷”,那“上”都是极自然普通的字,要说要再找几个字换它,也不容易,更出不来这样的效果。这一依一入,一穷一上,一动一静,独具韵味,闭上眼睛,恰如一幅色彩淡雅、风光绮丽、自然天成的风景画。

通篇并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的自然形态,而是抓住了楼与落日,河与大海所形成的独特视觉具像,标示出只有登高纵目,视野胸怀境界才能开阔高远,干事业、做学问才更可能成功的主题。

头两句,白日是看得到的,衔山而落,流光溢彩,此时落日减弱了的光辉在诗人眼中凝固成画。而海诗人此时是看不到的,但黄河入海的永恒律动诗人是了然于胸的,诗人心中是有一条飞旋于群峰叠嶂之中东流入海的飘带,也因此才有“黄河入海流”这句看似平常,却亘古不变,韵味独特的诗句,一下子就彰显出诗人的视界。

而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独具风采。虽然用语平直,却蕴含深远。它用登高望远这样人世间普普通通的事物和活动隐含着人们的无限进取和探索精神,像一个哲人对攀楼登高这样一种生活常态予以重大意义。鼓舞着人们向更远的视界展望,像更高的目标奋斗!

在这里,诗人将景物与道理,情事与自然贴切的融合一起,就像一个高明的酿酒师,酿就了一坛千古醇香的美酒,在人们的登高远眺和兴衰感叹中闻名于世。它不仅彰显了大气磅礴的盛唐气象,其朝气蓬勃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对今人也不无裨益。

行到三楼,夕阳落尽,暮色渐浓。山川变得朦朦胧胧,黄河变得若隐若现。鹳雀归巢了,四野寂静,更显得苍穹深邃广阔。王之涣向着长安的方向望去,仿佛又回到昔日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之中,自己的诗情才具也得到了施展,远大的抱负得以实现,一时信心百倍,热血沸腾。

就这样,他的这首诗也和他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名句相继被人们传咏,为歌女传唱,不胫而走,王之涣诗名大振。后人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皤发垂鬏,皆能吟咏。”

都是当时流行歌曲的词作家,我估计,他一定是宋朝柳永的偶像。所不同的是,柳永追求的是慢词,而不是律诗。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王之涣诗作被谱曲传唱的事。

那是王之涣后来客居长安的时候。

一年冬天,天降瑞雪,玉树琼花,好一番瑰丽景色。王之涣游兴大发,约了好友王昌龄、高适同游曲江赏雪。一路上,他们踏雪寻梅,欣赏了梨花带雪寒江独钓的景致。

已近中午时,三人来到一家卖酒的“旗亭”,叫店家张罗一桌酒菜,畅饮起来。不一会儿,又来了几个身姿窈窕,娉婷袅娜的歌女,边饮酒边自娱自乐的唱起小曲来。

王昌龄悄悄地和王之涣高适说,“我们三人俱擅诗名,难分高下,今日不妨窃听她们弹唱,唱谁的诗多,便为诗文魁首,二位仁兄以为如何?”

王之涣说,“好哇!就听仁兄一回,我等各自记来。”

于是,歌女唱一曲,唱的是谁的诗他们三人便各自往墙上画一道记号。一路下来,王之涣的诗被歌女们唱得最多,因此流传下“旗亭画壁夺魁的佳话,,王之涣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唐诗绝句之魁首。

 我登临的鹳雀楼是1997重新修建的。这年的12月,鹳雀楼复建工程在永济市西南20公里处黄河岸畔破土动工,工程建设历经年,于2002926日主楼竣工,开始对游人开放新建鹳雀楼虽形仿唐制,但确高大俊伟许多。外看六层,总高73.9米,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韵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意境。 内部陈设20047月底才全面完成。我细看了一下,那陈设内容都是以黄河文化和河东文化为主题采用各种形式来证这里曾是黄河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今天的鹳雀楼,显然已脱昔日旧貌,但它无论如何兴废,都在一首诗中屹立不倒。而且,该诗还特别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你看,王之涣在二楼登三楼之间,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戛然而止,至于上到三楼后又看到什么景色?白日落没落到山的后面,黄河流动的视像是不是更加清晰,黄河奔流的动态是不是更加壮美?鹳雀归没归巢?山色如何?他都没有写,从而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意犹未尽。

 

鹳雀楼,境界和视野的醇美佳酿(冰夫历史文化散文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