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 上 的 节 日
冰夫
北风凛凛地吹着,似乎冰封了一切,但它却怎么也封不住公路上的汽车和人流。迤逦的车队从四面八方涌来,潮水般汇集到查干湖400公顷的冰面上,停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冰上停车场。
今天,又是“中国吉林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开幕的日子。老天爷似乎格外开恩,停止了狂风暴雪的袭击,连太阳也露出了吉祥的笑脸。
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霍林河末端的查干湖在吉林省西部松原市的前郭县。蒙语名为查干淖尔,辽宋时期曾叫“大水泊”,清代叫“大鱼泺”。号称“周300里”,“面积四万公顷,蓄水七亿立方米”。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在东北是仅次于兴凯湖的第二大湖。
从吉林省省会长春到查干湖,你不论是坐火车还是汽车都要行驶180多公里,穿过清代的“柳条边”和辽代的“黄龙府”才能到达。
我们的车就停在“西山外”小渔村南面的湖面上。
透过车窗望去,近处是冰雪,远处是冰雪,一望无际。接天的冰雪让冰面更加辽阔。冰上纵横的裂缝和皱褶叫人想起查干湖的过去,那曾是鱼儿的乐园,鸟儿的乐园,是大自然保存下来的生态原色,是和青藏高原一样珍贵的人类渔猎文化的生态遗存。
蒙汉先民们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据考古发现,处于今前郭县穆家乡查干淖尔北岸的“青山头”村第三层的白色粉砂层中,就有距今一万年以前的人类骨化石和哺乳动物的化石。可见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如今,湖还是昔日的湖,冰却是今日的冰了。冰雪酿就的寒气贴着冰面弥漫开来,让人感到一丝丝寒冷。
冬捕是旅游节的重头戏。
简单的说,冬捕就是冬季的捕鱼活动。,是查干淖尔先民生活和生存的一种方式。但说起它历史来那可久远了。
提起冬捕,你可以想见昔日“西山外”小渔村里的人们,披上厚厚的羊皮大衣,戴上毛茸茸的狗皮帽子或獾壳帽子,穿上塞满靰鞡草的轻快保暖的靰鞡鞋,套上水袜子,戴上手闷子,扎上布带子,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然后赶着马爬犁,带上渔具,穿越白碱土地被冷风雕刻成的沟沟坎坎和那东北特有的被冰雪雕塑成的皑皑原野,来到一眼望不到边儿的冰面上。任那凛冽的北风掠过心头,看那芦苇蒿草和柳树毛子在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景象。那份苍凉,就是画家也体会不出半点美感的。可先民们为了生存,结伙来到这漫无边际的冰原上,念起经文,祭湖醒网,然后在冰上凿洞、下网、起网、叉鱼,开始一年又一年的冬季捕鱼活动。
不知什么时候,查干淖尔已变成我国东北最热闹的冬捕鱼场了。
其实,查干淖尔真正的冬捕活动起于辽金时代。那时候的辽金皇帝最喜欢吃“冰鱼” ,每年腊月,皇帝都要带领家眷来到嫩江、月亮泡、查干湖一带,搭起帐篷,现捕现吃凿冰取出来的鲜鱼 。历史上管这种活动叫“冬捺钵”。“捺钵 ”,契丹语,“行在”之意,是指皇帝出行时的所在地,这有点和我们现在的休闲旅游相似了,又好比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只不过辽金皇帝下的是冬季里的塞北,享受的是凿冰取鱼,纵鹰猎雁带来的乐趣。
老百姓昔日的冬捕,原本没有什么乐趣可言的。
想那渔民们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在刀子般刮脸的凛冽刺骨的寒风中作业,一站就是大半天,甚至一两天。他们凿冰洞,下串联网、拽网、叉鱼、运鱼,外面一身水,里面一身汗,呼啸的北风钻进大皮袄,会吹你个透心凉。外面的水溅到身上被风冻成了冰铠甲,人走起路来脚下嚓嚓响,身上咔咔响,构成查干湖冬捕独特的音响和旋律。四野茫茫,连个挡影都没有,人不活动就会冻僵。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劳作,你还乐的起来吗?
然而,渔人们也有乐趣横生的时候,那就是起网收鱼的时候。看着十几斤几十斤的活蹦乱跳的大鱼一条条随着网绳被拽出水面,看着一年的好收成到手了,大人孩子亲戚朋友都有鲜鱼吃、都有鲜鱼卖、都能卖钱买年货过个好年了,渔人的喜悦顿时从心里浮到了脸上。这时候,再冷的北风也不觉得刮脸了,零下40度的严寒也不在话下了,冰面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和爽朗的笑声。这时候你看吧,查干淖尔的冰面上人欢马叫,一股股抑制不住的热情在升腾、在扩散,真像过节一样。
真正把冬捕变成了节日是在2002年12月28日。那一天,查干湖人迎来了“中国吉林查干湖首届冰雪捕鱼节”。时至今日,我们参加的已是“第九届旅游节”了。
我们的车到达这里时,“祭湖”“醒网”的仪式还没开始,只见洁白的冰面上彩旗猎猎,到处是车形人影。冰雪堆砌的敖包,冰面搭建的祭台,在阳光下闪着庄严而神秘的光。
今天,小渔村沸腾了,蒙古族渔牧民们那五颜六色的袍装,顷刻像荷花一样开满了冰面。
水晶般光滑的冰面,让你的身体不由自主地舞之蹈之,在冰上,你还真得有点平衡的功夫。各地聚来的游人们已在冰面上自发的开始了游戏,人们在冰面上追逐嬉闹,时有游客跌倒的身影,由此引出的欢笑烘热了冰面。
炭火盆点燃了,“祭湖”“ 醒网 ”的仪式正式开始。
妙因寺喇嘛的诵经声传送着吉祥和祝福。他们一阵紧似一阵的经声随着寒风渐飘渐远,威力无边,祈祷着丰收祈祷着太平祈祷着安康。查玛舞跳起来了,那激越的鼓点声、振聋发聩的铜钹法号声、佛教乐曲声和杂沓的舞步声在冰面上形成独特的交响。
冰上的“魔鬼”被驱赶着,冰下的“魔鬼”被驱赶着。我想象着那些昔日不怕北风不怕严寒的恶鬼在滑溜溜的冰面上被驱赶得无处可藏,只好随风逃逸,剩下的只有幸福祥和的蒙古族姑娘在冰雪中快乐的舞蹈。
鱼把头的祭湖词过后,人们向神灵的栖息之所“冰敖包”顶礼膜拜,绕行三圈。在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中,“祭湖”“醒网”的仪式结束。冬捕节的大幕徐徐拉开。
随着鱼把头的一声令下,渔工们在喧闹的鼓乐声中,飞身跃上马爬犁,向着银白色的湖面进发,奔向早已凿好的出网口。人们也四散奔去,去观看起网时的壮观景象。
鞭炮的声响似人们的心花在冰面上炸响、开放。一阵一阵的鞭炮声伴随人们到四个上网口上观看冰上捕鱼。上网口也只有四米左右,深不见底,网口围满了人,围住一个个希望的源泉,围住了那条连接水下的路。2000多米长的网在马匹的旋转中拽着人们的心愿,拽着人们的希冀,拽着湖里的故事浮上冰面。
湖里的故事是欢蹦乱跳的,是鲜活生动的。于是,大人们都变成了孩子,老人们则变成了顽童,一起在冰上手舞足蹈,一起在冰上欢蹦乱跳。
这就是今日的冬捕,一个融合蒙汉人民文化、精神、希望和寄托的冰上的节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