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冰夫原创中国十大名楼鹳雀楼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中国的亭台楼阁有名的太多了。古代的现代的新修的后建的,不下上百座,且大多有些来历。
广州的镇海楼、贵阳的甲秀楼、嘉兴的烟雨楼、成都的望江楼、杭州的城隍阁、望海楼、陕西汉中的望江楼、甘肃张掖的镇远楼、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绵阳的富乐楼,九江的浔阳楼,镇江的芙蓉楼(一说湖南洪江),仅一个河北宣化就有镇朔楼、清远楼、拱极楼,广东肇庆也有阅江楼、丽谯楼,楼楼都有历史,都有文化底蕴。还有西安的钟鼓楼、北京的钟鼓楼、古代的每个城市差不多都有钟鼓楼,简直可以说无山不楼,无寺不楼,无城不楼,无地不楼。
笔者经过亲身考证游历,且遍翻经史,心中认定了十座名楼为中国十大文化名楼。
现一一向博友介绍如下:
它们是:安徽宣城的谢朓楼、浙江金华的八咏楼、杭州西湖的望湖楼、江苏南京的阅江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楼、云南昆明的大观楼、山东蓬莱的蓬莱阁、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
五、山西的鹳雀楼
其实,鹳雀楼也是后修的,它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的黄河边上,永济还有一处著名景点“普救寺”,就是那个演绎《西厢记》的地方。那个寺庙那个高哇,我都怀疑西厢记里的老妇人是怎么爬上去的。可寺庙里有关西厢记的故事一应俱全,连张生跳墙的位置都明白无误的指示出来。鹳雀楼起初是因为唐人王之涣的那首诗,先有楼,后有诗,而今天的鹳雀楼,高大宏伟,已非昔日旧制,造楼者显然是因诗而楼了。
(山西永济的鹳雀楼,周围十分苍凉,没有人烟,要饮酒,得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李益·《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畅当·《登鹳雀楼》
鹳雀楼今昔
中国的名楼显然是越来越多了,仅四大名楼就有多个版本。
最初的四大名楼是87年邮电部《四大名楼》邮票中锁定的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山东蓬莱阁。
由于《黄鹤楼》有崔颢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做底蕴;岳阳楼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滕王阁有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文采。因此,各地新修建起来的楼宇一律拿蓬莱阁开涮。各地都把自己的楼阁加上去,而把蓬莱阁拿下,从而形成有以上三楼加阅江楼的四大名楼;加鹳雀楼的四大名楼;加大观楼的四大名楼。
昆明的“大观楼”因为有全国独一无二的传世长联、南京的“阅江楼”因为有留传至今的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其实阅江楼在历史上从未修建过)、山西的鹳雀楼也因为有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挤进四大名楼,脸不红心不跳,似乎名正言顺,都顺理成章。而其他各地就只有在八大名楼、十大名楼上大做文章了。先后有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蓬莱阁、鹳雀楼、大观楼、阅江楼、长沙天心阁的八大名楼,这还算比较靠谱。而岳阳楼、黄鹤楼、蓬莱阁、滕王阁加汉中的望江楼、张掖的镇远楼、九江的浔阳楼、西安的钟鼓楼就有些牵强了。还有加贵阳的甲秀楼、宁波的天一阁、广州的镇海楼、嘉兴的烟雨楼、济南的超然楼的十大名楼。而杭州的城隍阁、马鞍山的太白楼、聊城的光岳楼、宣化的镇朔楼也都在往名楼里挤,真不知将来还会出现多少八大名楼、十大名楼。
我不知道是鹳雀楼成就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还是王之涣成就了鹳雀楼,反正我知道鹳雀楼的确是因为那首诗,它之有理由往四大名楼里挤也是因为那首诗。那是首从唐朝吟咏至今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河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据说这首诗已被人们评为中国十大古诗)。是这首诗叫我从小就知道了中国有个鹳雀楼。但鹳雀楼具体在那个地区在什么位置,我却一无所知。潜意识里只觉得,那鹳雀楼应该建在离黄河很近的地方,抑或就在黄河边上,它肯定不在江南。直到最近去了山西,我才知道鹳雀楼原来在山西,在山西最南端的永济。那地方原来叫蒲州的,据说在唐朝,那是个很大的城市,发生《西厢记》故事的“普救寺”也在那个城市。那个成就了小姐崔莺莺和书生张君瑞千古爱情的寺庙也因此将那故事流传了千古,至今鼓舞着当代一些青年抛却一切追求忠贞的爱情。而那个牵线搭桥的小丫鬟竟成了今天媒人的代名词。
昔日的鹳雀楼显然没有今天的鹳雀楼这么高峻,这么宏伟,这么挺拔,这么富丽堂皇的。那仅仅是个三层高的小楼,就是这么个小楼在当时也算是个高大的建筑了。要知道,当年的黄鹤楼、滕王阁也不过如此。
当年的鹳雀楼并不是个游玩赏景之地,其故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它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年),废毁于元初,是北周大将军宇文护修建的镇河御敌之地,和最初的黄鹤楼异曲同工,因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遗憾的是该楼历经唐宋,元初(公元1272年)终于毁于战火,从此只留遗址。
王之涣的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在鹳雀楼留下的呐?
那还是唐朝的开元年间,王之涣官场失意,被削职为民,遣回绛州故里。一日,他和大哥王之咸、二哥王之贲来到蒲州,游览了万固寺、普救寺后,于傍晚时分来到久负盛名的鹳雀楼。
面对眼前宏伟壮丽的楼宇和滔滔滚滚的黄河,三人大发感慨,赞誉有加,意犹未尽。大哥王之咸说“游名楼岂能无诗,我们弟兄每人一首,以助今日游兴如何?”王之涣说,“大哥所言极是。我们就边登楼边赋诗,以抒登高望远之怀吧。”
二哥王之贲也高兴的说“好哇,兄为长,大哥请吧!”
说话间三人登上一层,只觉清风徐来,黄河东去。之咸凭栏远眺,深情地望着脚下的黄河,但见日薄西山,却不见家乡绛州古城的影踪,想起自己至今无有功名,三弟又被遣返故里,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心生感叹,便信口吟道,“日暮乡关远,楼高江河低。借得一叶舟,垂钓武陵溪。”那意思是说,暮霭中的绛州老家在夕阳里已经遥远的看不见了,我站在鹳雀楼上望着眼前的黄河,真想乘一叶扁舟,离开这喧嚣的尘世,躲进武陵溪钓鱼消磨岁月去,这无疑是颓废消极的。王之涣笑笑没有吭声,二哥之贲说,“大哥到底是大哥,出口成章,而且借景抒情,诗意隽永。好!”
三人说笑间来到二层,但见红霞萦绕,鹳雀凌波,苍原如海,远树如云,一幅瑰丽画卷。之贲说,“和大哥相比,我更思念并州老家呀”。随即赋诗一首,似信手拈来,“鹳雀波面翔,山河半夕阳。故里无处觅,凭栏泪沾裳。”声音刚落,大哥之咸便夸赞说,“二弟不愧写景高手,那头两句可称神来之笔。而那后两句的一转一合,叫人心里酸酸的,好不伤感。”
之涣却摇摇头说,“我倒觉得二哥的诗有些浅白,太过伤感。我们哥们难道是久居人下的庸才吗?人生都有低谷,我们应该向远看,从长计议,胸怀高远抱负,寻找报国之路,来日方可大展宏图!”说罢一首绝句夺口而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真是首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一扫颓靡之气,给人启迪,引人向上的诗作,引得大哥二哥齐声叫好。大哥说,“三弟之诗果然不同凡响,平实自然,别具一格。构思巧妙,气势如虹。让人振奋,引人思索”。之贲说,“这诗让我心生羽翼,大有飘然欲飞之感。好诗!好诗呀!”
王之涣趁势说,那还不赶快上楼,看看咱们谁望得最远?弟兄三人顿时情绪高涨,快步而行来到三楼。
此时夕阳落尽,暮色渐浓。山川变得朦朦胧胧,黄河变得若隐若现。鹳雀归巢了,四野寂静,更显得苍穹深邃广阔。王之涣向着长安的方向望去,仿佛又回到昔日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之中。自己的诗情才具也得到了施展,远大的抱负得以实现,一时想得信心百倍,热血沸腾。
回到家里,之咸、之贲将之涣的诗读给父亲听,也得到了父亲的赞赏。就这样,人们传咏,歌女传唱,一传十十传百,这首诗不胫而走,王之涣的诗名大振。于是,这首诗也和他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著名诗句一起流传至今。
新建的鹳雀楼虽形仿唐制,但确高大许多,俊伟许多。外看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韵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地。而鹳雀楼内部的陈设则于2004年7月底才全面完成。我细看了一下,那陈设内容都是以黄河文化和河东文化为主题的,他采用了各种形式来证明这里曾是黄河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游览鹳雀楼我还听到一个王之涣“画壁夺魁”的故事。
那是王之涣后来客居长安的时候。
一年冬天,天降瑞雪,玉树琼花,好一番奇丽景色。王之涣游兴大发,便约了好友王昌龄、高适同游曲江赏雪。一路上,他们踏雪寻梅,欣赏了梨花挂雪寒江独钓的景致已近中午,便来到一家卖酒的“旗亭”,叫店家张罗一桌酒菜,畅饮起来。不一会儿,又来了几个身姿窈窕,娉婷袅娜的歌女,自娱自乐,边饮酒便唱起小曲来。王昌龄悄悄和王之涣高适说,“我们三人俱擅诗名,难分高下,今日不妨窃听她们弹唱,唱谁的诗多,便为诗文魁首,二位仁兄以为如何?”王之涣说,“好哇!就听仁兄一回,我等各自记来。”
于是,歌女唱一曲,唱的谁的诗他们三人便各自往墙上画一道记号。一轮下来,王之涣的诗被歌女们唱得最多,因此流传下’旗亭画壁夺魁”的佳话,,王之涣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唐诗绝句之魁首。
今天的鹳雀楼,显然已脱昔日旧貌,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休闲旅游胜地。鹳雀楼与黄鹤楼、藤王阁一样俱为当代重修,而且都比原楼高大挺拔俊伟,但他们钢筋水泥的味道太重,让人感受的是现代气息。而岳阳楼、蓬莱阁都是明代遗迹,应该比他们更有古典韵味。只有大诗人王之涣仍立在楼的最高处,日夜吟咏着他那传世名篇,朝朝暮暮宣施着意气放达的情怀,为鹳雀楼虔诚的做着广告,吸引着八方游客。而黄河却并不顺应人意,沧海桑田,它越滚越远,天气不好时,你已很难觅得踪影了。
.山东烟台蓬莱阁
.江西南昌滕王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d84510100tc0x.html
.湖北黄鹤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d84510100swxl.html
.湖南岳阳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d84510100smqn.html
.云南昆明大观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d84510100qyj7.html
.山西永济鹳雀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d84510100pwp9.html
.浙江杭州望湖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d84510100plj5.html
.江苏南京阅江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d84510100plaz.html
.浙江金华八咏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d84510100p665.html
.安徽宣城谢朓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d84510100p4u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