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善好施和静公《 瓜瓞蕃海》(五)

(2010-03-18 16:17:20)
标签:

冰夫

历史

原创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瓜瓞蕃海》--胶东大地生命与文化的传承(五)

 乐善好施和静公《 <wbr>瓜瓞蕃海》(五)
                                        (丹崖山上蓬莱阁)

 

   乐善好施的和静公陈安

  

    和静公本来的名字叫陈安,是明代建文朝礼部尚书陈迪的孙子,和静是他的字,因贤德孝义,乐善好施而受到乡亲们的敬重,大家都尊称他为和静公,他的名字反而很少有人叫了。

    老陈家遭靖难后,他的父亲,年仅八岁的陈珠随着奶妈芮氏被谪戍登州卫,于是全家都立了登州籍(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蓬莱市)。和静公从小经历磨难,深知人情冷暖,世事艰难。他的弟弟因病早丧(估计不是吃的三鹿奶粉也不是打的问题疫苗),妹妹虽嫁给锦衣卫指挥杨瑞,但因为杨瑞不久就战死在沙场,也寡居无依,又没有儿女,于是,和静公在奉养父母的同时,把妹妹也接来家中一同奉养,一直到她故去(看来她也是尊从“三从四德”的榜样,应该立“贞节牌坊”的)。

    和静公治家勤俭在整个登州府和蓬莱县都有名的。

    他的家境虽然很宽裕,但却从不乱花一文钱,酒楼歌肆更是从不涉足(酒楼那时候蓬莱肯定有,不知道歌肆有没有)。而对穷苦乡邻他却乐善好施,常常予以接济。乡亲朋友们有个难处,有个大事小情,他听到后立即赶去帮忙,唯恐赶不上趟耽误了人家的事。他一生与人排解的大事小事数都数不过来,乡亲朋友们没有不说和静公好的(我觉得他肯定是那个年代的雷锋)。

    有一年,朋友李信的家中失火了,家产全都烧没了,可以说是丧失殆尽,连妻子计氏都被大火烧死了。为了重振家业,李信向和静公借了一百两银子,讲明以后一定归还,并签了借据。和静公看他家那困难样,火灾过后家徒四壁,一切都需从零开始。便理解的对李信说,李信呐,谁家还没有一个为难着灾的时候,钱就算是我送你的了,就不用着急还了,并且当着李信的面将借据撕毁了(那可是100两银子呵,顶现在一万来元钱呐!说不要就不要了,拿到现在,一般人肯定是做不到的)。

    李信当时感慨万千,感动得热泪盈眶,再三叩谢,并且一再表示,那怎么可以!钱是一定要还的,恩公肯在危难中施以援手,救我一码,在下就感恩不尽了。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李信的家境慢慢地好了起来,便来归还这一百两银子。

    和静公说:“我既有言在先,岂能失信失言。”说啥也不收这一百两银子。

    李信说:“恩公救我于危难之中,大恩大德永世不忘,岂有借钱不还之理?”二人推来推去,李信还是不肯收回银两。没办法和静公只好把银子先收下了。

    傍晚,和静公来到画河边散步,看两岸舟揖往返,百姓渡河艰难,忽然想到,我何不将这笔钱拿出来建座桥,让百姓们免去舟揖渡河之难,利国利民,岂不美哉。于是,他就把这笔钱拿出来在画河上建了一座桥,这便是今日蓬莱钟楼前画河桥的前身(那时候环保工作做得好,画河里还有水,现在的画河基本上是干涸的)。

    还有一次,邻居吴廉做买卖赔了本,为救急也向和静公借了200两银子(哇,看来400年前我家确实很有钱),和静公看他为人还算根本,一时有难理当救急,便毫不犹豫的借给了他(那时候的人傻不傻呀,也没啥关系,就这么一万两万的借)。

    后来吴廉病了,一时还不上借款,心里着急呀,见和静公前来探病就不好意思的说,哎呀,老先生,你看我这钱一时半会儿怕是还不上了,耽误您用了呵!

    和静公前去探望他并没有追要银子的意思,见他病势沉重,就安慰他说,你且安心养病,钱的事好说,你不要总是挂念还钱的事,我也不是管你要银子来的。一边说一边把新鲜瓜果奉上,接着劝慰他,你现在先别想还钱的事,先紧着把病治好了,钱呐,等以后有了就还,没有就算了。吴廉诚惶诚恐的说,那怎么可以,那怎么可以!你老人家不用担心,等我病好了,一定尽快想办法把钱还上。

    吴廉病好之后,立即筹到一笔款子前来还钱。和静公说:“你病刚好,买卖也刚有起色,用钱的地方还多,这笔钱就算我赞助你的吧,不用还了。”吴廉说:“哎呀,老先生救我如再生父母,有情有义,我哪能无情无义,久占先生之款而不还呢。现在这笔款我已经筹到了,就请恩公收下吧。”和静公再三推让,吴廉只是不肯,还是坚持还钱。见吴廉其意甚诚,和静公只好收下了。

    钱是收下了,可他并没有进入自己家的账房,而是又凑了些银两,在画河西岸修建起了“文昌祠”,以祀先圣,以效先贤,保佑登州多出人才。也祝愿自己家乡多出文武进士,多出为国效忠的栋梁之才(此祠已毁于战火,它和路对面的“蓬莱陈氏大忠祠”都仅存于清末登州府的地图上)。后来,陈家果然出了文武进士各四人。这也是和静公做善事的回报吧。

    明朝成化年间,登州大旱,百里禾苗干枯,当年颗粒无收。第二年春天,乡野间饿孚遍野,死者不计其数。老陈家门前,乞讨之人也是络绎不绝,惨不忍睹。不断有人饿昏过去,有人昏死过去再未醒来。

    和静公见状,十分伤感,便对儿子陈贤、陈善说:“满城百姓皆不得食,只有我家衣食无忧,老夫我寝食不安呐。”那意思是说,全城的老百姓都吃不饱肚子,只有我们老陈家不愁吃不愁穿的,你老爸爸我是吃不香睡不着呵,这可怎么办呐?陈贤、陈善家教严瑾,素有同情心,异口同声的说,那就快请老父亲拿个主意吧,你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

    和静公见状十分高兴,立即叫儿孙们买来十几口大锅,将家中存粮尽数拿来赈济灾民。每天陈家门前烟火不断,大锅熬粥日夜不停,一连数十日,赈灾的粮食达到了七百担,满城的灾民都因为老陈家舍粥而存活下来,大家对陈家的善举感激不尽,涌到知府衙门禀报陈家的义举。

    登州知府听说了和静公的义举,大为感动,当即草拟奏章,上报朝廷,奏报了和静公陈安在蓬莱舍粥赈济灾民的感人事迹。宪宗朱祁镇见奏大喜,连称和静公为国分忧,实乃忧国忧民之士,其举甚好,应该表彰奖励。立即下旨钦赐了陈安为正七品承仕郎,钦赐了其子陈贤陈善为正九品将士郎。

    圣旨到日,陈府满门像过节一样欢庆异常。登州知府、蓬莱知县帅领府衙、县衙一干人等亲到陈府表示祝贺,和静公陈安率领儿子陈贤陈善、合府上下在府门前跪接圣旨,并在府中宴请知府知县。

    于是和静公陈安的大名在登州府和蓬莱县是名声远播,更为乡邦邻里所敬重。

    弘治丙辰年二月二十一日(1496年),和静公卒于登州,其时,他的孙子陈鼎已考中进士,他的墓志铭上写道:“忠义实践兮,德孔良来祉福兮,寿而康,后有敬承兮,百世其昌”。那意思是说和静公是忠诚孝义的实践者,是德高望重善良有福分的人,因此才有这么健康的身体和这么高的寿禄。他的后代一定会尊敬他的为人,承继他的精神品德,也一定会世世代代昌盛不衰的。

    他乐善好施的故事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乐善好施和静公《 <wbr>瓜瓞蕃海》(五)

                                    (400年陈安捐建的画河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