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羡林老先生何等英明

(2009-02-25 19:40:14)
标签:

杂谈

季羡林

文怀沙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文怀沙和季羡林比大概是老糊涂了

 

 

                                冰夫

 

 

     近来,李辉质疑“国学大师”文怀沙事件,似一枚晴天霹雳的“炸弹”在学术界炸响!网上有位叫“许石林”的博友大发感慨说, “活埋伪大师的时代到来了?”

    不管怎么说,文怀沙老先生作为一个耄耋老人,被这么一搞,应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创。对一位行将就木的耄耋老人,遭此鞭问,无异于“活埋”。

    还有人指出:“国学大师”捣鼓的“正清和”哲学存在着硬伤!文老先生竟然未能搞明白“儒、道、释”的哲学思想。

    文怀沙说:“正清和”三个字是我晚年创造的哲学。是我写的最短的文章,也叫《文子三十三字箴言》,全文正文仅3个字,加上解释共33个字。“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由儒、道、释三部分组成,孔子儒学的核心便是一个“正”字,700年前我们文家的前辈文天祥写了《正气歌》,正,就是讲的无羞无愧,精神健康;老子的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则是一种“清气”;而释迦的佛教讲究万事以“和”为贵。

    虽说只有寥寥数语;但其如此颠三倒四的混淆,令人瞠目结舌。那该如何明晰呢?简言之,孔子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仁"是其核心。老子哲学核心为“道”。释迦牟尼基本思想是“大正道”。怎么能用“正清和”来概括呢?

 

    这让我想起季羡林老先生2002年92岁在病中请辞三顶桂冠的事来。

    季羡林老先生说,不知什么时候,我头上隐隐的多了三顶桂冠,一为“国学大师”、二为“学术(或曰学界)泰斗”、三为“国宝”,有的还出现在某些文件中。对这些桂冠,他是坚决请辞的。

    最近我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风风雨雨一百年》书中有一节,名为《在病中》,具体谈到了这件事。

    辞“国学大师”。他说,现在在某些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了“国学大师”这一灿烂光环。“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己者大有人在,我岂能独占此尊号,岂不折杀老身也!我连国学小师也不够,遑论大师!”他呼吁,“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学术(或曰学界)泰斗”。他说,“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而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成什么成绩,岂不嘠嘠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何讲起呐?他呼吁,“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辞“国宝”。他说,一提到国宝,人们就会想到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且只有我国有,称它“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是不是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他就成宝了,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也只有一个,难道中国有十三亿国宝吗?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他呼吁,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桂冠摘下来。

    读到这里,我不仅为季羡林老先生的英明击掌叫好!

    他英明在那里呐?一是清醒,七年前92岁高龄的病中还这么清醒,一点不糊涂,他认为,桂冠都是别人加在头上的(他没有说是硬加或强加,也没有说为他加桂冠者是不是还有什么个人目的,或借此炫耀自己也未可知),但我认为这些并不一定不存在。他只是觉得他不应该拥有这些桂冠。至于别人怎么想他,怎么看他,并不重要。

    二是自谦,其实他在亚洲文化界、教育界、社会科学界、佛教界、中印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印度文化、吐火罗文、糖史研究、德国和西方文学、散文杂文创作等很多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很深的造诣,他治学70多年,桃李何止满天下,但他仍然这么谦虚,不愿人们称他大师。他始终记得“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活着就难免犯错误,谁愿意把自己架起来当靶子呐?更不能谁一叫自己“大师”,就飘飘然不知东南西北了。

    三是实在。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之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皆大欢喜。那自己是不是就朽木一样塌了架子呐?也不是的。他说,我自己是喜欢而且习惯于讲点实话的。讲别人,讲自己,我都希望实事求是,水分越少越好。这种态度是不是很实在呐。

    其实,我并不想参与到打击、鞭问、甚至“活埋”什么大师的过激行动中来,我只是借此机会向季羡林老先生致敬!为他的清醒、谦和、实在叫好!为他的英明击掌而呼,弹冠而庆。辞了三顶桂冠,也少了多少麻烦,少了多少烦恼呵。

    我想文怀沙老先生大概是老糊涂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