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庆洲和《唐山警示录》

(2008-09-02 06:48:03)
标签:

铁路

作家

张庆洲

文化

分类: 评论杂谈

 

《唐山警世录》作者张庆洲访谈录


  【作者:钟刚】

  作为联合国官员,我们普遍认为,我们的社会能增强人们预知和防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而此书在以众多历史实例为基础的情况下,为我们提供了人类社会更好防范灾难性自然灾害的各种答案。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物署国际地区问题高级顾问Jeanne·MarieCol.博士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一场7.8级地震,将唐山夷为平地,242769人为此丧生。这是一个悲情恸哭的时刻,30年过去,唐山人对于这场灾难不愿说,没法说,那是每个家庭不忍触及的悲伤。


  唐山作家张庆洲也会为此失眠,他一直在以一个发问者的角色敲开地震专家的门,“震前预测到了没有?”“灾难可以不重演吗?”

  他并不觉得悲情对于直立行走的人类会更有益,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因为你仍旧没有触碰到关键之处。他和他的《唐山警世录》只是在做一个总结,对于震前的历史,以及我们的得与失,他一直都坚信,“悲剧可以重演,但是生命不可以”。

  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后面都有一个不解之谜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一个调查?

  张庆洲(以下简称张):我是在1998年开始调查的,当时距唐山大地震已经20多年了。这时候一些人已经退休,也有一些已经离开了人世。我想,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后面都有一个不解之谜,如果不抓紧做这个事情,也许我们将在鬼的世界里找寻答案。我们应该把这个事件记录下来,不能让历史留下空白。这个是我作为一个唐山籍的作家应该做的事情。

  记:你为什么想到从“漏报”这样一个角度来写?

  张:因为当时地震预测网是有预测的,而当地很多人之前是知道地震这么一回事的,却不知道向谁去证实,因此也都只是在传。

  做这个调查难度很大。我第一个调查杨友林还比较顺利。但其他的人,都不愿太多谈及这件事。我的本意也不是说要穿越这二三十年的时空来让谁负责,我们要从这场地震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如果下次再有地震来临,我们怎么去避免,这才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记:你用发问将很多当事人带入了回忆的状态,有些往事应该让他们感到并不轻松,甚至是难堪。

  张:这里面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那就是河北地震局地震监测台的台长刘占武,他是第一个站出来的,比如当时在采访山海关一中的时候,他说,唐山地震监测网的人很厉害啊,我们专业的人都监测不到,他们为什么报得那么准。而且敢于写成书面的东西上报给上级,而且盖章了。我就问,那报给哪了?他说,报给我了。我问,那底现在还留着么?他说,都二十多年了,底没留着了。我说,那现在这件事还有谁知道。他说,谁也不知道了,就我自己知道。他说他这二十几年总有犯罪感,有负疚感。当时我对他的人格就有点敬仰。他是我采访这么多人当中,第一个站出来说“我错了,我有负罪感”的。

  记:当你面对真相,你会感到震惊?无力?还是像你刚才说的是平静?

  张:我的笔触是平静的,但是,你说我的内心能平静吗?最震惊的是哪呢?是唐山二中地震科研小组他们的预测报告。他们有一张地震曲线数据图,当时和这张图有关的三个人,其中一个已经震亡了,而其他两个人在废墟中将它扒出来的,扒出来之后,这张图纸已经沾满了泥土。他们对我说,你看看这张图纸吧,地震当天我们家死去的孩子还没埋,就把这张图纸扒出来了,我们觉得到时候交给国家,供那些专家研究还会有点用。我真的很震惊。当时的场面就是,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让人喘不上气来。自从我两岁时父亲去世之后,我很少掉眼泪,而在这次唐山的采访当中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几乎每采访一个地震观测站、地震观测台、观测点,每天晚上我都会失眠,这件事我还没向其他人讲过。

  不善于总结过去,是我们最致命的伤

  记:与钱刚的《唐山大地震》相比,你关注更多的是在震前。

  张:是这样的,《人民日报》有一段评论说,钱刚那个是写的震后,我这个写的震前,两个合在一起就比较全面了。但我并不这么看,他有他的视角,我有我的。当然他那个写得很出色。

  从创作动机上来说,我是想讨论唐山大地震如何避免重演。其主旨是青龙是怎么得到地震信息的,因为发生地震的不只是一个地区,青龙能做到的,为什么其他地方不能做到。还有关于矿井地震的问题,井下地震比上面轻,但是井下存在更大的风险。断风停水40分钟以上井下就会产生有害气体,而且井下有水淹没,你看开滦矿局这样的老矿啊,你上来都很难。但是为什么开滦煤矿没有得到地震信息,矿工的死亡率只有万分之七?另外还要看我们防灾备灾能不能做得更好。我的创作动机很简单,尽可能地减少地震给人带来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记:很多人提起1976年的那场大地震,会生发出一种悲悯的情怀,但是我们对地震常识仍是无知的。

  张:大部分作品在谈论唐山地震的时候,都没有关于求生意识。本书却附录了几个逃生实例,我想给这个世界留一份防灾备灾的史料。我甚至希望有媒体能够连载我最后这章的内容,我可以不要版权,免费连载。谁能保证以后没有大地震呢?哪怕是他们看了这些逃生方法之后,我们少了一个遇难者、一个截瘫者、一个孤儿也好。

  记:可不可以说,你整本书最核心的地方,其实就在于希望唐山大地震的悲剧不要再重演?

  张:是的。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地震预报还不是很发达的这样一个环境里,确实很有必要让大家知道一些基本的知识。当时唐山大地震爆发,很多人都往屋里跑,以为是原子弹爆炸,以为是苏修扔原子弹,甚至有人以为是下雨,真的很可悲。

  事件发生后不善于总结过去是很致命的,而这一点也许就是我们直立行走的动物不断重复悲剧的原因之一。悲剧可以不断重复,生命却不能重复。唐山大地震之后,很多国家和地区,像是土耳其、墨西哥、希腊、台湾地区也都发生过很多惨烈的地震灾害,每一次伤亡最多的动物,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直立行走的人。你知道,人是只有大脑在进化,身体其它都是在退化的。我们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很渺小的。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我们人类都是最脆弱的。也许我这么说会很严重,但是真的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我们应该是保持一种敬畏的心态,而不是说,人类是自然的主宰。

  张庆洲,笔名晓洲,唐山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曾有《震城》《草民》《鸟的》《折箩》等中、长篇小说问世。另有报告文学、杂文等散见报刊。

  《唐山警世录》 张庆洲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价:20元

 

沉重的反思和警示——读《唐山警世录》
作者:杨立元   更新时间:2005-07-14

 

  人类是在与灾难的不断抗争中进步与发展的。在灾难面前,人类不仅仅是被动地遭受大自然的摧残欺凌,而是不断地汲取经验教训,提高救灾、减灾和防灾战胜自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和减轻灾难对人类的伤害,对灾难进行成功地预测是整个人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张庆洲作为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带着对遇难亲人的怀恋和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多年来对唐山大地震能否和是否进行了成功预测进行了深入的追寻、深刻的反思、深切的呼告,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避免悲剧不再重演。这就是他创作《唐山警世录》的文本意义。
  真实地再现地震预测景况和思索它对人类生存的警示意义。唐山大地震作为人类灾难的极致,是否可以成功预测使悲剧不再重演,是《唐山警世录》的核心主题。唐山大地震虽是地域性的灾难,如何防止、减少和战胜这场灾难却有着全人类的意义。《唐山警世录》以材料的翔实性、前沿性、深刻性作为文本基础,对地震前的社会背景、预报的真实状况、地震后的惨痛教训都作了深入的调查、详尽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这个历史时段的状貌。虽时过境迁,但文本拂去历史的尘埃和政治的遮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追究,凭借充分确凿的事实对大地震的预测状况和漏报真相做了真实的报告。地震既是人类的一场劫难,也是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人与自然抗争和融通交接的管道。所以这份报告既是一部难得的防灾减灾学的科学文本,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史料。24万人生命的惨痛代价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必须用科学的意识、唯物的观点排除政治因素和狭隘偏见的干扰,科学、客观地对灾难进行预警、防范和救治,才有可能减少灾害、避免悲剧的发生。
  作者深刻地追寻了抗震精神和它对人类防灾的启示意义。《唐山警世录》对大地震灌注了深切的思悟,对大量的素材进行哲学的观照和理性的提炼,深刻地揭示出在这毁灭性的灾难中,广大的地震工作者和普通的民众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国家和民生的高度责任感,表现出了强烈的抗震精神。如在大地震边缘的青龙县在大地震前采取了防灾方法,物质虽有破坏,但无一人伤亡。在大地震腹地的开滦煤矿“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抗震意识和有效的防震措施,使得井下万名矿工在大地震发生时成功脱险。他们不仅仅为人类防灾备灾提供了典型范本,重要的是对人民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同时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在大地震前兆已经出现,在难以确定发生日期的境况下,人类如何进行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防灾备灾,以最小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损伤和损失。
  深入地探视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深度的哲学意义。《唐山警世录》不仅仅记录灾难,更重要的是写出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性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唐山警世录》在对大地震的灾难做出真实呈现的同时,也对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深度进行了纵深切入。在灾难面前,人是渺小的,但在与灾难的抗争中,人是伟大的,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在这场悲壮的人与自然的抗争中,人性如建筑一样经历了破碎与组合、崩塌与崛起,大地震可以抹掉一切人类的痕迹,人性的伟大和崇高却得以全面地彰显和凸现。广大地震工作者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使命意识,震前他们奔走呼告、披肝沥胆、积极防灾,震中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国家的牺牲精神,震后一些地震专家的忏悔和赎罪情感都使得人性之花也在大劫难大悲剧中开放得愈加美丽动人。他们这种探索与献身精神令人感佩和动容。他们面对死亡超越了死亡,面对灾难战胜灾难,升华了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