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鼓浪屿随笔-鹿礁路林尔嘉的府邸倒塌之二

(2006-12-29 10:46:46)
标签:

鹿礁路

林府

倒塌

鼓浪屿

分类: 鼓浪屿
鹿礁路13号是林氏府的正门.
鼓浪屿随笔-鹿礁路林尔嘉的府邸倒塌之二
由于倒塌封闭不能从花园穿越正门,绕墙过来就是13号正门
鼓浪屿随笔-鹿礁路林尔嘉的府邸倒塌之二
照片右边就是是已倒塌一半的门亭 
鼓浪屿随笔-鹿礁路林尔嘉的府邸倒塌之二
夕阳下的废墟在燃烧最后的辉煌
鼓浪屿随笔-鹿礁路林尔嘉的府邸倒塌之二
 
鼓浪屿随笔-鹿礁路林尔嘉的府邸倒塌之二
 
鼓浪屿随笔-鹿礁路林尔嘉的府邸倒塌之二
落日后这里将成为流浪猫流浪狗的乐园
鼓浪屿随笔-鹿礁路林尔嘉的府邸倒塌之二
 
鼓浪屿随笔-鹿礁路林尔嘉的府邸倒塌之二
  淑庄花园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修缮的光鲜亮丽和林氏府很大的反差.政府的官方说法是上世纪50年代初林氏捐献给国家。林氏名林尔嘉,不管他是否清末遗民,毕竟他在日本占领台湾的时候没有媚日,携带他祖辈积累的财富来厦门,带来了很多现代文明的东西对厦门的建设发展历史的作出很大贡献,他的旧居本应该属于鼓浪屿的历史文物一部分。不知道为什么政府坐视不管。倒塌后众说纷纭。政府似乎也认识到保护历史的重要性,但是我看报道说政府如何投入巨资保护历史风貌进行修旧如新等。
 
关于林府的资料特别转摘鼓浪屿专栏的文章如下:

林尔嘉故居,位于鼓浪屿鹿礁路11-19号,称为林氏府,有大楼、小楼和八角楼及两幢平屋,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现大楼、小楼损坏十分严重,无法使用。八角楼建于1915年。

八角楼1915年,属法式建筑,有南欧风格,兼有巴络克韵味。因外墙立面呈八边菱形而得名。正门方柱拱券,双旋台阶,门楣、窗楣均塑缠枝蔷薇、飞翔白鸽,庭前曲径铺以素彩卵石,迂回曲折。,

林菽庄,原籍尤溪,其祖先于清乾隆年间到台湾以垦殖致富,成为望族。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1895年,林菽庄随父维源举族内迁,原住厦门,后搬到鼓浪屿。维源先在鹿礁购得两层别墅一幢,时称大楼,供自己居住;在其右侧新建一幢两层住宅,时称小楼,供菽庄等居住。小楼之下建一座平房供伙房和工人居住,在大楼左面还建有一座职员楼,并将大楼后面的空地修成小花园,称后花园1905年维源去世,菽庄继承父业。191412月,其子刚义在小楼做化学试验时引起爆炸,几乎把小楼烧毁。翌年,林菽庄在大小楼之间建一别墅,叫八角楼,并增设联廊把大小楼连接成S形裙楼,通称林氏府,现编鹿礁路1119号。八角楼为15号,5层,砖木结构,据说是由法国人设计的,雍容华贵,宛若舞池中盛装的贵夫人。
   
林菽庄1905年出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厦门总商会总理,发起建设电话、电灯、自来水等公共事业。清末,因捐献巨款晋升为侍郎。民国元年(公元1912),被推为临时参议院候补议员。1913年建菽庄花园1915年任福建省行政讨论会会长,又任厦门市政会长,对厦门城市建设多有贡献,曾连任鼓浪屿工部局华人董事14年。1937“8·13'’淞沪会战时,林菽庄在庐山,本拟假道厦门去上海,因水路受阻,便乘火车直下广州、九龙,去了香港。抗战胜利后,偕四、五、六姨太回台湾,195111月因哮喘突发而逝世,终年77岁。从他离开鼓浪屿起,八角楼一直由二姨太和亲戚居住。1972年三姨太去世前,他夫人的亲侄龚鼎铭先生下放归来搬入居住至今。80年代初,他的嫡孙维桢(加拿大籍教授)和龚鼎铭对八角楼作了重新装修。

大楼已历100多年风云,拱券长廊、百叶门窗、柳条天花板以及那口大井,均历历在目。长廊虽由住户封堵成屠室,但容颜依旧。后花园已满目荒凉,一地荒草,眉月池早已干涸,紫藤亭已经倾颓;两颗香樟已长成参天大树,飘来的攀枝花也长得高大挺拔,真是烟云过隙,繁华不再。
  
后花园的那个小门,是当年二姨太病危时特地开掘的,因为姨太太死后,灵柩是不能从正门抬出去的。可当小门突击开好后,二姨太却霍然病愈,从此留下了这个小门。如今看到这点滴遗存,仍能感受到主人当年的富足和斯园的鼎盛,亦能领悟到那个时代里主仆关系和夫人姨太关系的森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