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欧洲戏剧流派
(2008-12-12 19:28:49)
标签:
西方欧洲戏剧流派文化 |
分类: 资讯采集 |
西方欧洲戏剧流派
一、欧洲古典主义戏剧流派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流行古典主义戏剧流派。欧洲古典主义戏剧17世纪,发源于法国。在西方延续了大约300多年。古典主义戏剧在内容上强调维护王权、崇尚理性,强调尊卑有别;在形式上强调紧凑严密、准确完整、平稳妥贴,要求按照规定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即每剧限于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内完成。它要求按民族规范语言进行创作。古典主义戏剧还规定:悲剧只能由国王、王后、亲王、王子、朝臣、妃子、将领等角色以及与之有关的亲信、僚属、女官角色出场。语言要温文尔雅,机智洒脱,不允许掺进民间俗语。高乃依(1606—1684),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重要作家。古典主义时期戏剧活动的最高成就是莫里哀(1622—1673)的喜剧。他的喜剧遵循古典主义戏剧创作原则,结构谨严,矛盾冲突尖锐,具有当时的强烈时代气息。莫里哀的发展是,他在某些方面突破了古典主义教条的束缚。
二、崇尚创作自由的浪漫主义戏剧
十九世纪初,西方欧洲的浪漫主义戏剧及其理论兴起。十九世纪初正处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浪漫主义戏剧在内容上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艺术上提倡创作自由。主张真实自然地反映现实生活,打破古典主义戏剧创作原则。浪漫主义虽然还承认“三一律”中情节一致,但是提出否定悲、喜剧的界限,应当表现生活中平凡形象等,尤其推崇想象和虚构,讲究作品情趣。积极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作家、诗人雨果(18o2-1885),其主要浪漫主义作品有《克伦威尔》、《欧那尼》等。
三、关于自然主义和“自由剧场”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开始流行自然主义戏剧。法国作家左拉(1840—1902)曾在1873年《岱雷斯·赖根序》、1880年《戏剧上的自然主义》等论文中。首先提出自然主义戏剧的主张。他认为戏剧不必纠缠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理论口号,时代要求戏剧成为人生的“实验室”,成为对人类的一种探索。戏剧家应对自然和人进行“直接观察,精确解剖”,放弃想象、理想、抽象.而应当去再现“真正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日常生活中的相对事物”,再现“人生的片断”,让观众思考人生的真实。在左拉的影响下,1887年巴黎安图昂等人创办了“自由剧场”,形成了一个自然主义流派和实验场地。从而使自然主义戏剧流派的主张,鲜明地体现在舞台艺术上。它要求演员表演必须像在家中生活一样,不要理会在观众中激起什么样的感情,舞台前面必须有一面“第四堵墙”,这堵墙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是不透明的。后来,虽然自然主义戏剧以“自由剧场”的关闭而告结束.但它对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十九世纪末的欧洲“新戏剧”
十九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欧洲又产生了一种戏剧:即“新戏剧”。其代表作家有左拉、易卜生、霍普特曼、斯特林堡、梅特林克、肖纳等。他们流派不同,主张各异,有的追求自然主义精确性,有的提倡象征主义幻想,有的以细腻的心理分析取胜,有的以强烈社会倾向性震撼人心,有的是唯物主义者,有的是唯美主义者,有的是现实主义者,有的是神秘主义者。在这些戏剧家中,有的始终属于一个戏剧流派,有的涉及到几个流派
但他们都反对戏剧舞台的商业化倾向,极力主张同旧戏剧传统决裂、抛弃陈旧的情节手段,创造新的表现技巧。“新戏剧”流派标志着欧洲现代戏剧的开端。
五、欧洲和美国的表现主义戏剧
二十世纪初,表现主义戏剧在西方兴起。它的发端首先出现于美术绘画界。表现主义戏剧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直觉主义和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描写人们的主观世界、直接感受和下意识,用特殊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是欧洲表现主义先驱,他的三部曲《去大马士革》是欧洲最早出现的表现主义戏剧。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欧洲表现主义浪潮波及美国,产生一批令人注目的戏剧作品,其中尤金·奥尼尔的《毛猿》、《琼斯皇帝》、《奇异的插曲》等,都是表现主义的著名剧作。表现主义戏剧作家强调“潜在情绪的戏剧化”、或“内在精神舞台化”,在戏剧表演技巧上,将情绪、体验、感情、潜意识融化为舞台可感形象。演员们采用内心独白、旁白、衬白、潜台词和梦幻等手段,抒发人物复杂心理情绪,借助假面具、道具、场景和效果来直接表现人物精神活动。剧中人物只是某种共性抽象的象征,没有具体姓名,即有也不过是一种符号,无视生活本身的冲突和正常生活规律,无视情节起承转合的逻辑性,往往歪曲客观事物的形象,剧情变化离奇。二十年代末,表现主义戏剧逐渐退潮。
六、荒诞派和先锋派戏剧
西方和欧洲在二战后兴起了荒涎派戏剧。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荒诞派戏剧在最初出现时,同其它实验性戏剧统称为先锋派戏剧。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出版了一本评述尤金·尤奈斯库等人的戏剧著作——《荒诞派戏剧》,之后,即称以尤金·尤奈斯库等人的戏剧著作——
《荒诞派戏剧》,之后,即称以尤金·尤奈斯库为代表的戏剧流派为荒诞派戏剧。它是战后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西方社会矛盾在戏剧舞台上的表现。荒诞派剧作家受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世界是丑恶的,荒诞不合理的,人被丑恶世界所包围,被荒诞现实所惊吓,被不合理制度所挤压,已不是具有正常个性的人,人存在已无意义
荒诞派戏剧这种既是对西方现实不满,又是对生活悲观绝望的思想,通过特有的戏剧表现手法曲折地表现出来。他们蔑视西方一切传统戏剧,自称是“反戏剧”的戏剧。其作品无所谓悲剧和喜剧,抛开戏剧格局组成因素。荒诞派戏剧是戏剧,但没有构成戏剧冲突的真实具体矛盾;有结构,但没有符合常理的剧情发展、戏剧高潮和结尾;有故事情节,但不完整,且荒诞离奇;有人物,但没有个性特征,经常连姓名也没有,只用老太太、老头子、军人、职员或干脆用字母来表示;有对话,但语言不清,思路混乱。荒诞派戏剧中,多采用象征、极端夸张和超现实表现手法,如哑巴演说、女人生鸡蛋、尸体膨胀、人飞高空等,尤其常常制造梦境气氛烘托主题。荒诞派戏剧主要作家是法国的尤金·尤奈斯库,主要作品有《椅子》、《秃头歌女》等,塞缪尔·贝克特的主要作品有《等待戈多》、《啊,美好的日子》等,阿瑟·阿达莫夫的主要作品有《进犯》等,让·日奈的主要作品有《圣母之花》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