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录制本周即将播出的《名人堂》之“慈善——让爱做主”这期节目中,我和现场三位嘉宾(影视明星孙俪、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时尚芭莎》杂志主编苏芒)谈到关于慈善在我们中国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加之近期特奥会在上海的举行,时下,“慈善”一词似乎已成为人们谈论的最热门词汇之一。
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它的道路走得还远远不是那么的顺畅。一项研究表明,2002年,中国人均捐款只有0.92元人民币,总共10多亿,大约占当年GDP(102398万亿)的万分之一;而2003年,美国私人捐款(含企业和基金会捐款)2410亿美元,人均828.7美元,占当年GDP(110193万亿美元)的2.19%。
我们可以算这样一笔帐:中国和美国人均收入相差38倍,而人均慈善捐款相差了7300多倍!!虽两国国情不同不好乱做比较,但我国在第三次分配领域(志愿捐款)的份额着实少得可怜……
出现这样的结果大概是让许多人没有意料到的,于是社会上开始有许多人困惑于中国缺少宗教传统的问题,有人根据牛津大学早期的一项研究,得出“全世界有13亿人不信宗教,其中12亿人在中国”的结论。更有观点认为:西方的慈善事业发轫于宗教组织,慈善捐款是每一个信徒的必修课;中国的慈善事业缺少宗教文化的基因,因此难以发展……
诚然,中国的慈善行为仍尚未深入人心,缺乏公众动员机制,也缺乏通道。然而,其实公众对于这种精神层次上的需求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我相信,全世界不信教的人肯定不止13亿;同样我也相信,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绝对不缺少“慈”和“善”的种子与基因。孔孟之道相比于基督文化,更是有早5、6百年的渊源和根基!
在此,只与大家一同期望政府能尽快完善“快乐捐款”机制,将资金运作风险降至最低,并保障其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到了慈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在每个拥有财富者脑海里形成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因为听到比尔·盖茨每年捐出上百亿美元给慈善事业的义举而惊叹不已;不会听到国内某些暴富的新贵发出“穷得只剩下钱”的感叹,更不会围绕企业家“原罪问题”引发的针对“仇富心态”的种种争论。
慈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发展慈善事业,培育慈善文化,对于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不妨沿着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的理论走下去:今天,为了你的财富和生命的安全,请你关注慈善事业;明天,为了你自我价值的实现,请你参与慈善事业;后天,为了包括你和你的家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幸福,请你投身慈善事业!
(有朋友说:做慈善需要钱。我说:是的,做慈善需要钱,但更需要精神;做慈善是在帮助他人,但又不仅仅是帮助他人——因为我们做慈善的同时,也是在帮我们自己。)

我、孙俪、熊晓鸽、苏芒
(本期间节目将于近期播出,敬请关注!
《名人堂》首播时间:BTV-5每周日晚20:28;重播时间:BTV-5每周一、三、六下午16:10。)
更多详情,请进《名人堂》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ingrentan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