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西调

标签:
杂谈文化旅游 |
分类: 历史文化 |
坡 西 调
http://s3/mw690/001nZBNPgy6XGkM5mdI02&690
坡西调是肥城地方戏曲之一,流行于肥城仪阳东南区域柱子村一带。迄今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史,是在山东梆子的基础上,结合了肥城东南地方方言,俚言俗语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因为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为区别高调梆子,地方艺人们把经过改良了的山东梆子称为“坡西梆子” 简称“坡西调” 2005年坡西调被列入第二批肥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坡西调唱腔激昂高亢,板式复杂多变,表演形式大气,架势夸张,长于表达山东人豪爽放达的性格,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内容上以历史题材为主,如《穆桂英征东》、《樊梨花征西》、《雷振海征北》;还有如《春秋配》、《梅降雪》、《铡美案》、《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玉虎坠》、《百花咏》、《老边庭》、《金台将》、《富贵图》、《龙门阵》、《马龙记》等,多为成本大戏。其中描写反抗强暴、大忠大奸、杀富济贫、锄暴安良的剧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反映了当地人民敢于斗争,争取自由的骠悍个性与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也有短小精致小品,多为地方艺人自编自演自导,多为应时应势应景之作品,其表演形式由剧目的内容所决定,其行当则以红脸、黑脸为主要脚色,因而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动作粗犷,长于夸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豪放的阳刚之美。
肥城境内民间戏剧历史悠久. 据《肥城县乡土志.》记载,至清朝末年, 就有十余支民间剧社活跃于街市乡间。演出不局形式,地点多在寺庙戏楼。明末至清初肥城境内,建成的戏楼就有近二十余处,如仪阳石坞戏楼,在原石坞村南,建于清咸丰元年(1852),砖石结构,木架瓦顶,前台木柱2根,后有戏房4间,广场可容观众2000余人。
“坡西调”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凝聚着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因此,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地方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附录:(肥城信息网)
2015年6月10 日,在泰安戏曲下乡的启动仪式上,肥城市仪阳镇大柱子社区的庄户剧团就为附近的百姓奉献了精彩的坡西调演出。
坡西调是传统的地方戏曲之一,在肥城东南地区经过一代一代老艺人的传承,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在文革期间中断了演出。
2007年,经过多方的努力下,坡西调剧团终于又组建了起来。在戏曲下乡启动仪式上,见到久违的坡西调,很多观众也是非常激动,每出戏都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坡西调还是年轻的时候常听的戏,很多年都没听了,上了年纪又听到这样的旧戏真的很难得。”一位60多岁的老人带着孙子早早地就围坐在了舞台前,“早听说过坡西调剧团组建起来了,不过一直没听到,这样的演出应该多搞,多到我们这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