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龙泉寺记
西界首龙泉寺遗址
位于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西界首村南,秦王峪北之阳坡。初建于唐,明清时皆有修缮,原有正殿三间,其左右各有配房一间;东有山神殿一座;寺前有泉井一口,曰“龙泉”。寺庙整体坐北向南,三面环山,只有东向为出口处,苍松翠柏掩映,云雾缭绕,如入仙境一般,实乃修身养性之胜地。寺南有一大土堆,传为春秋时期的鲁国国君之女,亡后葬于此。
今寺庙无存,泉井干涸;幸存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龙泉寺记”碑一通;“望鲁坟”犹存,直径不足10米,高3米余,树木杂草覆盖.。
望鲁山
南北约长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主峰石锅顶,海拔278.3米。山顶建有“望鲁庵”一座,残基尚存。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肥城县志》载:“望鲁山在城南五十八里,长亘五里许,登绝顶可望兖州,故名。山南隶泰安,山北隶肥城,中为秦王峪。北有龙泉寺故址,寺东南水流汩汩,冬夏不涸,即龙泉也。”寺南上方有一狼窝洞,口小腹大,侧身方可入内,洞可容十余人。在洞尽处,有一天门,上通顶峰。寺南有一土堆,直径约50米,高10米余,为“望鲁坟”。相传春秋时鲁王之女嫁与齐,后因齐鲁相争,其女不得归,怀念亲人时,只可登山顶遥望,死后葬此,故名望鲁山。
“重修龙泉寺记”碑一通。碑文如下:
重修龙泉寺记
佛者觉也,所以警觉愚迷,使鲑鱼道者也。然以释氏之教,肇自汉明皇永平之初方至中国,延至萧梁及唐。而其法大显,历宋历元崇信弥笃。我朝与道神圣继作,则又设官以统之,曰僧録、曰僧判、曰僧正、曰僧纲,无非所以维持佛教于无穷也。若夫佛教之妙,余不得以窥其具然,既闻诸法经义之论,有曰戒、曰定,去贪去嗔,去痴之说。与夫惓惓化人为善之意,以与吾儒有默契者。其亦有裨于世道矣!夫肥城县治之南五十里许,有山曰望鲁,内有古寺曰龙泉,创自大唐,久为大□殿宇为之圮。剥林麓榛芜,基址犹存。近于成化十六年间,有僧净玉率其徒道环寻潜于慈,剪林麓辟榛芜,遂住持焉。僧精严佛法,戒腊修持,又能调炼药饵,赖活者众,一方善士咸为景仰。僧一日会众议曰:“佛法因像而显,佛像必以宇而妥。今殿宇若此吾何以为佛门弟子乎?!意欲兴工综理。便须劳动长者”。众皆响应,欣然乐从。或施金帛、或施木石,有输谷粟、有输人力。僧乃劳心功苦,经营区画。工人构木,陶人运瓦。不一二载间,遂成正殿及茄蓝殿,旁及两庑,香积有厨,讲说有堂。塑像炫耀,丹圣辉煌,哗然改观。视昔圮剥,天主俾矣!僧恐岁久烟没,恳垦徵文以镂金石。予与僧素识,辞不□己。即躬谒其处,顾望徘徊。是寺东瞻泰岳,西连九仙,北鉅凤翔,南通大兖,双泉环遶,草木天骄,诚胜地也!予因款之金刹宝坊。正以阐扬佛教。而沙门只能修立者,寥寥无人,今僧师徒独能鼎成此寺,一徵而新,岂不起彼群众而为一时之伟人哉!自是勿怠厥志、益厉乃行,晨香夕灯,粥鱼斋鼓,聚集清众,演说三秉秘密之文。
咸示为周下,以祈黎众于平康,则释之教僧之功,殆与天地而同久矣!岂为无补云耳,是为记。
旹弘治十七年上甲子月正三阳上元吉日
肥城县儒学廪膳生员周旋撰文
省祭官周宗题额
廪膳生员周忠书丹
肥城县知县张希达、县丞刘景瑞、姚跃、典吏李信、儒学训导师绅
僧会同周钦、住持修立僧净玉、道环
铁笔黄文、黄达镌
同立
http://s13/mw690/001nZBNPzy6LJ67XIgA4c&690
http://s2/mw690/001nZBNPzy6LJ68WgtX31&690
http://s11/mw690/001nZBNPzy6LJ6aNTCi3a&690
http://s3/mw690/001nZBNPzy6LJ6c0H6O12&690
http://s2/mw690/001nZBNPzy6LJ6flIcx01&690
http://s8/mw690/001nZBNPzy6LJ6gYG9N27&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