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雨霁石清泉 甲骑声驰羽箭
——肥城南北官道文化漫谈
聂建民
肥城境内的南北纵贯线北起五道岭,南至大汶河。是北接燕赵,南连吴越的重要交通线。
该路段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位于老城北坛村南的“北坛遗址”,南北官道在遗址中间穿过。出土的青铜剑、陶器等各种器物达300余件,尤其是陶器,在工艺制作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与大汶口出土的器物类同,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北坛遗址是肥城至今发现最早的聚落遗址。是肥城历史古老,文明悠久的实物见证。
王晋遗址位于北坛遗址南20公里处,现仪阳王晋村西300米处,1973年在整理土地时发现。从采集到的器物来看,具有龙山文化器物的典型特征,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两处古遗址都选择在同一路段的一侧,说明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了蜿蜒崎岖的山路。
距王晋遗址南20公里处的是古遂国,遂国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作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国家。属西周中期,遂国的镇国之宝是一件“公盨”青铜礼器(现存放于保利博物馆)。青铜礼器的铭文特别强调“德”,要求民众既要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做人要“齐明中正”,还要孝顺父母、兄弟友善、婚姻和谐,注重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君王及官吏要有德于民,顾念天下黎民百姓,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好其德”,君王统治才能长治久安,天下才能安定。这就是近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对我们传递的德之信息。
在肥城北部众多的古遗址中,除北坛遗址外,还有小王庄西周遗址、河东汉代遗址、孤山汉代遗址等多处遗址,那么多的先民在此狩猎、农耕,甚而至于建立了肥子国,在当时的主要道路就是这一官道。
有意思的是,位于肥城市潮泉镇小王庄南100米处的小王庄西周遗址中曾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其中一件陈侯壶(现存放于山东省博物馆)有铭文三行,大篆体13字,器盖对铭,铭在口内,盖铭口外。铭作:“陈候乍妫橹媵壶其万年永宝用”。妫橹是陈候的女儿,此壶为陈候为其女妫橹所做的陪嫁用的媵器。(陈候壶图)http://s7/bmiddle/4bbcea0dgc8dd298d91b6&690甲骑声驰羽箭轻(肥城南北官道文化漫谈)" TITLE="一溪雨霁石清泉 甲骑声驰羽箭轻(肥城南北官道文化漫谈)" />
陈国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附近),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公元前479年,楚灭陈。陈国国君之女妫橹为什么会葬于离陈国国都宛邱千里之外的齐国境内,仍是一个迷。一说为妫橹婚嫁至肥子国,死后葬于此地;一说为楚灭陈后,陈侯之女逃亡隐居此地。或逃亡路上猝死,葬于此地。
不管陈候之女是嫁于此时的张扬,还是逃亡路上的狼狈,途径的就是这一道路。
地名是凝固的文化。在这一道路上的仪阳镇镇王晋村村名的来历是否与晋国有关呢?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是梁王在此而“进”,可历史有多个梁王,在此而进的是哪一个梁王呢?距王晋东约有一公里的周王墓村,是西周的哪一个“周王”呢?我们不得而之,但古老的商道依然延续着这一路段的繁华。
在这一中轴线上还有一个明珠般的城池---石头城,又名卧虎城,是元代以后肥城的县城,位于五道岭驿站南5公里处。元朝前,肥城县城在今老县城西南15公里处,因设置简陋,交通不便,且不居中,当时执政者曾动议东迁。元至元十年(1237)知县赵珪曰:“镇无城廓,何以为民?”时县吏员邹谨、郭兴二人建议在锦川之东,翔鸾之北,牛山之南,东接太宗,西连平阴,北距清亭,南通古兖之地修建城池。因汉章帝时曾有鸾集其地。赵珪“亦爱其土沃民膏,有桑枣之利,稼墙之饶。”乃定点连年修治新址。因城池形状为猛虎平卧之状,故又名“卧虎城”
在民国时期,因避“卧虎城”的“虎”字,有一位姓杨的县官,因迷信而不敢乘桥从南门而入,惧怕羊入虎口。入城时他口中横衔着尖刀乘坐小轿,在夜间自北门悄悄入城。此为笑谈。
元朝定都北京后,肥城南北之商道变成了真正的官道,在近20公里的路段设置了两处驿站:位于肥城与长清地界的五道岭为肥城北部重要驿路,连通肥(城)、长(清)两邑,素号通衢。关于其名,数见于明清史籍。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五月己巳,监察御史裴承祖上言:“泰安州东接泰山,西接五道岭,绵亘深邃,逃亡者多聚其间,时常出山劫掠,宜于本州置卫,于五道岭立巡检司,以便弹压。”太祖从其言(《明太祖实录》二四六页)。 “五道岭县西北二十五里,当往来通道,旧置马驿于此。”(《山东方舆纪要》卷三十《山东一》)光绪《肥城县志》卷一《方域志》中对此岭有较详记述:“五道岭,东城北十二里,南北径八里,南隶肥城,北隶长清,以长城为界。旧置五岭驿,后并为五宁驿,今裁。岭为南北孔道,两山路崎岖,行旅往来,摧轮折轴。道光年间,邑人济南府教授尹肇棨倡修之。同治年间,知县李翼清倡捐重修。光绪年间,千总吴炳文又倡捐修之。嗣经西商等捐资购山地若干亩,募佃岁修,而始荡平焉。” 又卷九《人物志·义行》尹肇棨传:“五道岭崎岖险峻,车行輙颠覆,行人皆纡道数十里。至是县人济南教授尹肇棨倡议捐修,北路遂开,行者便之。”
五道岭位于郝峪村北,溪水环萦村居。村过去为驿道,往长清、齐河的客商皆由此道通过。村中旧有店铺多家。村口设有茶水炉,以供行人口渴时饮用。因往北山路崎岖,车辕难行,“行旅往来摧轮折轴”。因此村中备有老牛数头,义务为行客牵引车辆。至岭头解缆,牛自行回家。可称趣事。
五道岭在村北一里许,据云其上歧路有五,故云五道。岭上有巨石如龟,故俗名龟顶。自郝峪出,一路北行,路皆荦确山径,绝无坦途。极静极寂,沿途未逢一人。至顶,龟形之石犹存。故老云:顶上旧有碑石三、四方,“文革”中悉数毁去。旧置驿站之址,已不可考。自此北顾皆礼山迤逶,昔人所咏“曲径随流水,长城锁乱山。晴添丹嶂外,人在翠微间”(清朝诗人李廷桂《五道岭》)之景,犹在目前。昔车毂相拥,今空谷无人,
五道岭驿站虽然道路崎岖,商旅难行,但景色怡人,气喘吁吁之际,欣赏之美景也是一种小憩。明朝山东巡抚陈凤梧曾有《肥城道中》一诗
轺车晓发自肥城,百里官程尽日行。
五道岭高烟柳暗,一溪雨霁石清泉。
毡帷光透纱帘细,甲骑声驰羽箭轻。
最喜晴和初夏景,奚囊诗句寄闲情。
距五道岭南20公里处是肥城境内的另一处驿站。虽然记载语焉不详,但我们还是能够看出曾经的繁华,根据《山东通志·肥城县·古迹》载:“遂国故城在县西南40里古遂国,春秋齐人灭遂即此,宋为安宁镇,今为清泉驿。”又载“村前有烽火台一座,村内有明前建驿站遗址残存,清康熙十一年(1672)为驿城。清嘉庆二十年(1815)为安宁铺。”又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301页)载:“安宁镇金置(1117---1279),在今山东泰安府境。”又载(312):“安临站在山东肥城县南30里,凤为冠盖往来所驻。”又据明嘉靖十五年(1536)明朝御史李邦珍为布氏所撰碑文记载为“安临村驿”。
另据康熙《肥城县志·建置志》之一“公署”、“马政”载,明置五道岭驿,又县南四十里置安宁站驿。各设驿官、夫马、人役,馆舍俱全。嘉靖四十三年裁并为一驿,名五宁驿,驿丞、衙舍改立于城内。康熙二年奉文将五宁役官役、夫马、站银尽行裁解,以补新设东路冲途之用,驿遂废。(康熙五年将原五宁驿政改隶崮山驿)。
该路段进入肥城地带(现安庄镇曹家林村以北)便是沟壑层层,崎岖不平的山路,商旅羁客行走于此,常常饥渴难耐,劳顿困乏,此时如果闻到一阵奇异之香,看见一片瓜果之地,会有怎样的一种精神?于是这一路便有了大辛庄的狗肉这一美食,便有了“虎门的柿子,王晋的瓜,大姑娘出在邓家庄”美谈,即解决了饥渴劳顿之困乏,也独享了精神的愉悦。
……,……。
道路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文化上的广泛联系和多元价值取向;它是文明的纽带、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肥城南北官道文化也把肥城的文化带向了全国各地,深深地影响了肥城自身,正是在这种影响中,促使人们破除思想上的畛域,改造自我经验积累的思维定势,不断借助外来文化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使自身文化达到新的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