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变脸的历史演变解说词芙蓉门-刘昌伟 撰写
(2014-07-25 09:17:26)
标签:
娱乐表演培训川剧变脸 |
分类: 川剧变脸 |
相传“变脸”是原始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后逐渐演变成直接画在面具上,便于操作和携带。三星堆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人面具,它们是中国时代最早和出土规模最大的面具群体。
面具作为一种古老文化,曾广泛地进入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是各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在我们所见的种类繁多、样式各异的面具中,其常见的分类方法有:(1)按其结构可分为普通面具、半截面具、两层面具、三层面具、动眼断腭面具、动眼吊腭面具;(2)按其质地可分为皮面具、石面具、陶面具、木面具、竹面具、铜面具、铁面具、金面具、银面具、玉面具、布面具、纸面具、笋壳面具、龟甲面具、草编面具、乾漆面具、塑料面具等;(3)按其造型可分为动物面具、鬼神面具、英雄面具、世俗人物面具等,其中每一种又可分为若干种类;(4)按其功用可分为狩猎面具、战争面具、丧葬面具、驱傩面具、祭祀面具、舞蹈面具、戏剧面具、镇宅面具、装饰面具等;(5)按其形制可归纳为假面、假头、面饰、面罩、画像、脸谱、变脸等类型。
【脸谱介绍】
脸谱——远古时期,与面具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脸谱。脸谱和面具一样,都是用以改变人的形貌的化装手段和文化符号。因此,脸谱又被称为“软性面具”。脸谱可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中国戏剧脸谱作为一种戏剧的化妆方法,是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宋涂面化妆又是从更早的面具艺术发展来的。面具的渊源可追溯到远古图腾时代。因此,戏曲理论家翁偶虹先生曾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异。也正因为如此,面具于是更加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变脸介绍】
变脸最早源于战国时期鬼谷子--易容术
川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每至逢年过节之际,在四川乡镇村落码头处林立的庙堂都会搭起戏台以作庆典,久而久之,川剧就在街头巷尾之中渐成气候。清代“两湖填四川”,为蜀地的文化带来了诸多新元素,昆、高、胡、弹、灯,诸腔戏班汇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净、末、丑同亮相于茶馆的小戏台之上,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解放后才改称“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