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赏析

(2014-12-09 10:51:12)
分类: 九年级古诗词赏析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赏析

寿县寿春中学  江明星

【作家作品】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í)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二【课文全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赏析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开篇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外城。环:围。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方圆只有七里,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夫:句首发语词,表议论。者:……的原因。译文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赏析:这是举例论证,列举攻城一方占据天时,采用四面包围的方法来攻打一座小城,但是攻城一方却不能取胜这一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分论点。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赏析:这是举例论证,列举守城一方拥有“地利”却弃城而逃这一事例,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中,“人和”的作用是最大的。

第二部分( ):分析问题,列举两个概括性很强的战例来证明中心论点。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所以。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依靠。固国:巩固国防。威:震慑。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思想,这里指儒家奉行的“仁政”思想。者:……的人。译文: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一般来说,同姓的为“亲”,外姓的为“戚”。畔: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赏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以:凭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译文: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赏析:这一段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由论述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转向论述君主的治国之道上来,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得道”,就是“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人和”就是“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告诫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这则短文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问题探究】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第2段选取攻城不胜的例子,区区小城,四面围攻而不能胜,压力地说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第3段选取守城者弃城而逃的例子,守城一方占有“地利”:“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样有力地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

3、中心论点既然已经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故曰……”一段?

这一段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由论述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转向论述君主的治国之道上来,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最后一段,深化了中心论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