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思考(1):每个网站都需要SNS
(2008-09-01 19:40:36)
标签:
it |
SNS到底是什么?
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说法。
我记录下思考的片段,供大家参考。
1.SNS是通信录
在生活中,因为一些朋友更换手机号码,我们不得不修改自己的通信录。最换的情况是,彼此再也联系不上。
在xing网,你通信录中的联系方式由他们的主人维护,所以不用操心更新问题。作为一家德国互联网公司,xing.com 做到了让德国的商务人士用xing网做通信录. 然后收会员费。这种模式成功了,所以xing网上市了。目前xing网仍然是全球唯一的一家上市SNS网站。
xing网在中国延续了这种“通信录”服务模式,但中国的商务人士们忙着拓展人脉,而不是管理人脉。所以xing网的会员费在中国收的很辛苦。
2.SNS是传播渠道
互联网时代,信息在人群中的传播不是口口相传的“点对点”,是“纲举目张”式的一点对多点。博客订阅(RSS)、信息跟踪(twitter)等个人信息管理工具的出现,强化了意见领袖的意见。
自然而然,SNS成了一种技术搭建的天然传播渠道。所以,刘韧老师说,SNS>内容,SNS是“分发渠道,价值传播”。
xing网中国很多会员为了推广会议和活动成为付费会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证明了刘韧的观点。
Facebook的开放应用(软件)平台,实际上也是基于SNS的传播理论思想。
3.SNS是用人表达的逻辑
我最认可SNS的这种属性,我觉得这是SNS的本原,其他一切延伸都是基于此。
无论什么网站,本质上都是事件、内容和他们之间逻辑关联。目前的互联网,呈现的内容大多是事件而不是事件之间的逻辑。比如在新闻网站,我们看到的是孤零零的新闻;在视频网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的视频;即使在社区,我们看到的也是一楼一楼的帖子。
比如,最新的两个娱乐新闻,“郭晶晶三万人前遭逼婚” 和“揭秘:霍氏豪门三代与明星情感纠葛”,都和郭晶晶的“婚姻”相关。作为这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在网站我们是直接看不到的。。
但是作为娱乐新闻的读者(网站的用户),一般是希望看完“郭晶晶三万人前遭逼婚” 就能接着看到“揭秘:霍氏豪门三代与明星情感纠葛”。也就是说,他们需要这两个新闻内容之间的关联。
建立这种关联的方法,目前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人工编辑。比如娱乐频道的编辑把这两个新闻做成“郭晶晶是不是真结婚”的专题。另外一种是依靠人工智能。低级一点的是根据关键词关联,比如都含有郭晶晶的新闻自动关联起来,进行推荐阅读。高级一点的做法是进行智能分析,比如两个新闻的关键词重合度较高,我们就认为他们是相关的。
但问题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很难满足我们的关联要求。而且,很多事件和内容的关联性很复杂,不是机器能够做到的。
但令人兴奋的是,这些复杂的关联可以通过人表达出来。
比如,一个人想快速了解互联网的理念和知识,最简单的方法是和一个长期关注互联网发展的观察家学习。比如著名博客keso(洪波)就是这样一个人,你可以看他写了什么博客,参加了什么活动,认识那些人,收藏了什么文章...
也就是说,通过keso这个人载体,我们把互联网松散知识之间的逻辑给表达出来了。同样道理,在任何一个内容网站,我们都可以在那个网站找到一个keso,按照他的轨迹进行学习。
进一步,为了能够及时的更新keso所代表的互联网知识逻辑,我们需要追踪keso的动态,从而需要加keso为好友,
目前的SNS,只是建立了用户和keso的表面联系,而没有建立跟踪keso的真正逻辑关系。
所有的网站都需要表达自己的知识逻辑,所以几乎任何网站都需要SNS,都需要给用户提供一个SNS工具。让用户通过SNS这个工具更快更有效率的看到事件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这个世界的逻辑太多,所以我不看好Facebook把这个世界都能装进去。Facebook的前途,或许是把最有商业价值的逻辑展示出来,是什么,我不知道。
PS:写得艰涩,包涵了。
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说法。
我记录下思考的片段,供大家参考。
1.SNS是通信录
在生活中,因为一些朋友更换手机号码,我们不得不修改自己的通信录。最换的情况是,彼此再也联系不上。
在xing网,你通信录中的联系方式由他们的主人维护,所以不用操心更新问题。作为一家德国互联网公司,xing.com 做到了让德国的商务人士用xing网做通信录. 然后收会员费。这种模式成功了,所以xing网上市了。目前xing网仍然是全球唯一的一家上市SNS网站。
xing网在中国延续了这种“通信录”服务模式,但中国的商务人士们忙着拓展人脉,而不是管理人脉。所以xing网的会员费在中国收的很辛苦。
2.SNS是传播渠道
互联网时代,信息在人群中的传播不是口口相传的“点对点”,是“纲举目张”式的一点对多点。博客订阅(RSS)、信息跟踪(twitter)等个人信息管理工具的出现,强化了意见领袖的意见。
自然而然,SNS成了一种技术搭建的天然传播渠道。所以,刘韧老师说,SNS>内容,SNS是“分发渠道,价值传播”。
xing网中国很多会员为了推广会议和活动成为付费会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证明了刘韧的观点。
Facebook的开放应用(软件)平台,实际上也是基于SNS的传播理论思想。
3.SNS是用人表达的逻辑
我最认可SNS的这种属性,我觉得这是SNS的本原,其他一切延伸都是基于此。
无论什么网站,本质上都是事件、内容和他们之间逻辑关联。目前的互联网,呈现的内容大多是事件而不是事件之间的逻辑。比如在新闻网站,我们看到的是孤零零的新闻;在视频网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的视频;即使在社区,我们看到的也是一楼一楼的帖子。
比如,最新的两个娱乐新闻,“郭晶晶三万人前遭逼婚” 和“揭秘:霍氏豪门三代与明星情感纠葛”,都和郭晶晶的“婚姻”相关。作为这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在网站我们是直接看不到的。。
但是作为娱乐新闻的读者(网站的用户),一般是希望看完“郭晶晶三万人前遭逼婚” 就能接着看到“揭秘:霍氏豪门三代与明星情感纠葛”。也就是说,他们需要这两个新闻内容之间的关联。
建立这种关联的方法,目前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人工编辑。比如娱乐频道的编辑把这两个新闻做成“郭晶晶是不是真结婚”的专题。另外一种是依靠人工智能。低级一点的是根据关键词关联,比如都含有郭晶晶的新闻自动关联起来,进行推荐阅读。高级一点的做法是进行智能分析,比如两个新闻的关键词重合度较高,我们就认为他们是相关的。
但问题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很难满足我们的关联要求。而且,很多事件和内容的关联性很复杂,不是机器能够做到的。
但令人兴奋的是,这些复杂的关联可以通过人表达出来。
比如,一个人想快速了解互联网的理念和知识,最简单的方法是和一个长期关注互联网发展的观察家学习。比如著名博客keso(洪波)就是这样一个人,你可以看他写了什么博客,参加了什么活动,认识那些人,收藏了什么文章...
也就是说,通过keso这个人载体,我们把互联网松散知识之间的逻辑给表达出来了。同样道理,在任何一个内容网站,我们都可以在那个网站找到一个keso,按照他的轨迹进行学习。
进一步,为了能够及时的更新keso所代表的互联网知识逻辑,我们需要追踪keso的动态,从而需要加keso为好友,
目前的SNS,只是建立了用户和keso的表面联系,而没有建立跟踪keso的真正逻辑关系。
所有的网站都需要表达自己的知识逻辑,所以几乎任何网站都需要SNS,都需要给用户提供一个SNS工具。让用户通过SNS这个工具更快更有效率的看到事件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这个世界的逻辑太多,所以我不看好Facebook把这个世界都能装进去。Facebook的前途,或许是把最有商业价值的逻辑展示出来,是什么,我不知道。
PS:写得艰涩,包涵了。
前一篇:答复魏征投诉老板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