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代乱世名臣——冯道的“曲则全”智慧

(2019-03-25 17:46:55)
分类: 雪漠作品

五代乱世名臣——冯道的“曲则全”智慧

五代乱世名臣——冯道的“曲则全”智慧

 

 

什么是曲?弯曲就是曲,妥协就是曲,受委屈就是曲。老子认为,圣人做事圆融,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委屈自己,最后反而能做到周全,这就是“曲则全”。

 

在这一章里,老子讲了一种相对性——看起来是这个样子,但最后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反的。比如“曲则全”,看起来是在受委屈,是在吃亏,但最终却把事情处理得更加圆满。这就是对立统一。

 

庄子的《道遥游》中有这样一句话:“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榘,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这是惠子对庄子的讽刺,意思是,我的领地上有一棵大树,别人说是樗,也就是臭椿,树干粗大,而且疙里疙瘩、弯弯曲曲的,树枝也都长得歪歪扭扭,圆不中规,直不中矩,虽然长在路边多年,但工匠们没正眼看过它一下。为什么?因为它不好用。惠子讽刺庄子,说他就像那棵大树,散发臭气,且大而无用。那么庄子是怎么回答他的呢?庄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意思是,你既然觉得这棵树没用,为何不把它移植到广阔寂静的土地上,然后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享受荫凉呢?你笑它无用,但它就是因为无用,才不会挨刀短命,不会受害遭灾,才会活了千年。你如果也像它那样,就能活得自由自在,不会再遭遇世上那些艰难困苦了。庄子说得很对,他非常有智慧。惠子只看到大树没有受到工匠的重视,不受人关注,却没想过受到重视的树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

 

人也是这样,有一句话叫“能者多劳”,一个人要是有才干,想成才,就必然要受苦,必然要经历无数的磨难,但最后能不能真的成才,还不一定。你可以回想一下,你们单位里最辛苦的是什么人?肯定是那些最能干的人,他们什么都会做,而且很多事情别人都代替不了他们。相反,混混们总是活得最轻松,也最滋润,因为他们什么都不行,不受重用。过去,我就属于最辛苦的那类人,因为领导知道我文笔好,专门让我写材料。要写的材料总有很多,而别人写不来,只能我写,所以我当时非常辛苦。

 

人生就是这样,你想要这个,就会损失那个,想要那个,就会损失这个,很难两全其美。不要想着既受重视又不操劳。人家重视你,就是因为你可以操劳别人操劳不来的东西。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轻轻松松地过日子,就不要指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所以,很多东西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个角度看很好,那个角度看可能就不好了;这个角度看不太好,换一个角度看,也许会发现也挺好。

 

当然,老子不是在建议我们做混混,不求进取地过一辈子,他只是在说明一种奇怪的现象,也是在告诉我们,世界很奇妙,不要在乎一时一地。因为,有时的委屈不一定糟糕,有时的刚直也不一定很好。明白这一点,懂得在该“曲”的时候“曲”一下,最后反而能得到周全的结果。圣人面对世界的时候就是这样,他不会做一般意义上的忠臣,他的做法可能会被所有人误解,让人以为他是个软骨头,但他的“软”,或许能带来一个相对周全的结果。

 

五代十国的名臣冯道被后人称为汉奸,因为他经历过多个朝代,担任的始终是将相、三公、三师之类的职务。所以,后世有很多人骂他是奸臣,觉得他没有气节、不忠君—但不会有人说他不爱国,因为,每逢改朝换代,他都会想方设法让当朝的国君不杀老百姓,因此从不跟君主对抗。正是因为他的委曲求全,改朝换代时少了一些生灵涂炭,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才得以保全。所以,在很多人都骂冯道的同时,也有很多人称赞他。比如,北宋名相富弼认为,冯道是孟子所说的“大人”。明代文学家李贽说:“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塞。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潜移默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间,虽历经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清代史学家赵翼也认为,在五代乱世时期,只有冯道能解民于倒悬,以救世拯时为念。

 

 

我看过一些写冯道的书,发现这个人很有意思,他非常爱老百姓。老百姓受灾,他会变卖家产去救助百姓;老百姓家里没人干农活,他也会趁着天黑悄悄地帮忙干活,不让别人知道。所以,他的品质非常好,绝对是个好人,甚至称得上是圣人。我觉得,很多后人——包括欧阳修——对他的批评不一定对,因为他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委曲求全。在他心里,皇帝是谁都无所谓,只要对老百姓好,就是好皇帝,他不在乎名誉。现在想来,他或许是对的。历史认为对的,其实不一定对;历史认为不对的,也不一定不对。比如,丈夫死了妻子要陪葬,君主死了嫔妃、宠臣、侍女都要陪葬,这种传统就非常残忍。因为类似的观念,南宋灭国时,十多万军民一起投海殉国,赢得了千古以来的一致敬仰——当然,我也很敬仰他们的选择,甚至敬畏他们的选择,但我觉得不一定要这么做。七百多年过去了,中原大地的主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保全老百姓的性命意义更大。

 

冯道的委屈是典型的“曲则全”。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二辑》

雪漠(XUEM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