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最好的交往
| 分类: 雪漠作品 |
《老子的心事》:人与人最好的交往
文\雪漠
最近,我发现,中国的大学里有一些教授,社会上知道他们的人不多。他们的学养饱满而深厚,为人又很低调、包容、不张扬,因此有很高的成就,社会上很多名气很大的人根本不如他们。他们就是老子在这一章中所说的那种人。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一章的重点。
第一,老子强调了很多对立的东西。为什么?因为社会总是在变,从古到今,一直是这样。而且,所有的变化,都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也是修道者、圣人控制不了的。所以,圣人不去管世界的变,只管守住自己该守的东西——自己的心——以不变应万变,静观其变,从来不拔苗助长——这一点很重要——也从来不会计较。因为,他明白变化虚幻,只在乎自己合不合道,是不是在守道。对他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清代金璎的《格言联璧》中说:“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这段话也很有意思。“何谓至行?曰庸行”,什么是最高的行为呢?庸行。庸是平庸的庸,庸行就是看起来很平常的行为。最高的德行看起来都很寻常,故弄玄虚的,都不一定是好东西。大家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这个法师卖弄神通,那个道长卖弄功能,这些都不是圣人,不是得道者。真正证得大道的人和光同尘,看起来非常普通。《菜根谭》中说“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看起来神奇卓绝、神神叨叨的人,肯定不是圣人。圣人有一颗平常心,光明来了他就是光明,灰尘来了他就是灰尘,永远混迹于世界,不标新立异,不显山露水,所以说“真人不露相”。那些显山露水、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者,肯定没有证得大道。
“何谓大人?曰小心”,什么才是“大人”呢?永远小心谨慎,不做张牙舞爪、有悖于社会常理的事。永远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就是大人。“何以上达?曰下学”,怎样才能达到最高的智慧呢?永远不耻下问,永远虚心学习。“何以远到?曰近思”,如何达到远大的目标?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思考当下该思考的事,把握当下。这段话,可以看作“静静等待,等着道让事物发生变化”的另一种解释。
老子强调的第二点是不与人争。在这一章中,除了静静地等待之外,老子特别强调的就是不与人争。老子从来不与人争,他所做的,主要就是自损。所谓自损,就是让自己减少一些东西,“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不自伐”等都是不与人争,接受“曲”“洼”“敝”“少”“枉”,也是不与人争。在不与人争的同时,减少自己的功利心和欲望,不去追逐一些终究会消失的东西,也就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那些有为法的东西,追求道层面的、本体性的东西,因为道既不会变化,也不会消失。
第三,老子强调“戒”,既要戒掉骄傲,也要戒掉贪婪,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不去争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遵守清净之道。老子很强调这种生活方式,他说过“月满则缺,水满则溢”,月圆的同时就开始月缺,水满的同时就会流出去,水量因而会变少。
所以,老子强调分寸,强调凡事要留有余地,任何时候都不要走极端,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留一份精明留一点糊涂,留一份精进留一份逍遥,不要太急,不要太满,从容地、慢慢地、留有余地地做事。
雪窦禅师也说:“事不可做尽,势不可倚尽,言不可道尽,福不可享尽,凡事不尽处,意味偏长。”意思是,做事要有分寸不要过度,得势的时候不要过于依仗势力,说话的时候不要言无不尽,享福的时候也要懂得惜福,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我们和朋友交往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太近。这一点我做得很好,很小的时候我就不黏人,甚至不黏自己的父母。虽然我对他们一直很好,但我从来没有像一般的孩子那样依恋父母,对父母黏黏糊糊的,所以父母都怕我。我和亲朋好友、兄弟姊妹都是这样,都是君子之交。我知道,人与人最好的交往,就是留一点分寸,给对方留一点空间。黏糊到极致,两个人的关系必然会臭掉。好的时候有多好,臭的时候就有多臭。很多人失去朋友,就是因为两个人靠得太近,把对方每个毛孔里的污垢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和所有朋友都保持君子之交,从不打听他们的隐私,永远不进入他们留给自己的那个空间,永远不干预他们的生活,也永远不会黏黏糊糊。所以,只要我们是朋友,就必然是好朋友,而且一直都会是好朋友。
社会上有很多人都不懂这个道理,尤其是那些恋爱中的男女,他们一谈恋爱就黏在一起。有些人更是糟糕,有点感情就干预对方,总是觉得“你怎么能不接我电话”,总想占有对方,最后对方就跟他拜拜了。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给人家留下余地,人家没法和他在一起。所以,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凡事都要留有分寸,永远不要太满,永远要给对方留一个空间。
本章节选于《老子的心事——雪煮<</font>道德经> 第贰辑》雪漠 著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