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份从容,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

标签:
文化教育雪漠作品 |
分类: 《老子的心事》 |
作者/雪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古代的修道者——在这里特指得道者,非常的神秘、不可捉摸,又拥有一种玄妙通达的智慧,看起来深不可测,让人摸不清底细。在这里,我也只有勉强地形容一下。
“豫兮若冬涉川”,“豫”和“犹”是两种动物,它们都非常多疑、迟疑,处事小心翼翼。因为相似,它们就被组合成一个词:犹豫。犹豫也是迟疑、小心翼翼的意思。得道者为什么多疑呢?因为,他知道世上有无穷的可能性,害怕有人害他,所以非常谨慎,就像在冬天里过河一样。初冬里过河有两个难题:一是河水完全结冰,走在冰面上很容易滑跤,要小心翼翼;二是冰面有可能没有完全结冰,有些冰层很薄、很脆弱,你如果不知道,踩了上去,冰层就容易塌,冰层一塌,人就会掉进冰冷的河水之中。所以,人在初冬里过河必须小心谨慎,上古的智者也是这样。
这个小心谨慎,指的是做事的态度。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尊重。智者做任何事都很谨慎,很认真,从不马虎随便。他要么不做,要么就必然尊重世间规则。所以,从外相上看,他非常小心谨慎。也就是做事很郑重,很慎重,尊重世界。如果任何事都大而化之、马马虎虎,他可能就不是得道者。但这只是他做事的态度,不是他心灵的态度——如果是他的心态,那么他就不是智者——影响不了他心灵的自由。换句话说,智者是不冒险的。
诸葛亮就从来不冒险——当然,他离老子说的智者还有很远——他六出祁山的时候,魏延给他出过很多主意,想以奇兵出子午谷直逼长安。现在看来,那样做很可能会偷袭成功,但诸葛亮不准。这正是因为他不想冒险。
“犹兮若畏四邻”,刚才说过,“犹”是一种动物。什么动物呢?一种猴子,它非常多疑。它刚出来的时候,总是会东张西望,显得非常胆小,时刻警惕着周围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有可能存在的危险。所以,这里的“犹兮”,就是戒备、警觉的意思。上古的智者像猴子一样警觉。“若畏四邻”,看起来非常害怕自己的邻居。在老子的时代,邻居也有邻国、敌国的意思。因为,当时每个国家都腹背受敌,所有国君几乎都窥视着霸主的宝座,都想占有其他国家的城池。所以,智者必须戒备、警觉。这是智者非常重要的特征,它相当于明空智慧中的明,如果没有警觉性,就相当于没有明,就是顽空、无记,他就不是智者,而是愚夫、呆子。换句话说,智者一定有敏锐的洞察力,就像自己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一样。
有些人也认为,“四邻”是外魔的意思,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带来的烦恼。所以,修道中要高度警觉,保持一种清醒的觉性,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的行为心念如不如法,符不符合正法。无论上座还是下座,都要如此。如果一个人不丢掉觉性,在日常生活中明白什么是觉性,那么他就有了主体性,就成了心的主人。这时,世界就是他调心的道具,而不是制约他的枷锁,他就是智者。如果没有觉性,没有主体性,他就是愚夫。
至于做事的快慢,他并不在意。他非常小心,宁可慢一些,不着急。他知道时光的变化,把一切都交给变化的时光,交给时间,让时间去玩变化的游戏,等时间给他答案。智者知道很多东西急不来。所以,他绝不会拔苗助长。释迦牟尼横穿印度弘法时,那段路途是多么漫长。他们没有车,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所有的出行靠的都是他们的双脚。但他们不着急,始终没有那种赶着完成什么的心。他们每天都走一段路,累了就坐下禅修,在附近化缘,吃了饭,再继续往前走。就这样,从从容容地,也就横穿了印度大陆。
我也常说,我们又不急着去死,为什么不从容点做事呢?留一份从容,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所谓事缓则圆,任事情慢慢发展,它自然就会圆满。如果你太着急的话,地基打不好,所有的努力都容易落空。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意思。老祖宗验证过无数次的东西,我们要学会去实践。所有追求速度的,退转、退步的都很快。很多人修佛一年佛在眼前,修佛两年佛到大殿,修佛三年佛到西天,原因便多在于太着急。真正的佛法,是一种活着的方式。换句话说,真正的修佛、学佛,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点点删除有毒的生命程序,为生命和心灵装上一套清净的程序,然后一辈子过一种清净的生活。所以,不要着急。
老有人问我,雪漠老师,我最近怎么不如以前了?我就老是劝他们别着急。小女孩不可能一下就变成大人,她的长大需要时间;小树的长大也需要时间。不要着急。每天按时吃饭,不要绝食,不要感染致命的病毒,小女孩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的。修行也是这样。能顺从自然,慢慢来,是智者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