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崖门海战,感崖门精神——香巴文化志愿者对崖门海战遗址进行文化考察
标签:
崖门海战精神思维 |
分类: 媒体聚焦 |
——香巴文化志愿者对崖门海战遗址进行文化考察
2015年8月5日,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院长雪漠与研究院编辑部的文化志愿者们一道参观考察了位于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的宋元崖门海战古炮台、崖门祠等地。这是今年研究院组织的首次岭南文化考察活动。
崖门海战被称为“世界历史上四大海战”之一,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也是宋元之间大决战,最终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百姓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次日,十万余浮尸漂于海面,场面非常惨烈。
在考察现场,雪漠老师每到一处,即给志愿者们充当了“讲解员”,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文化、人物事迹、民间故事,以及当地诸多的风土人情等都做了诸多的介绍,给志愿者们满满地补了一堂课。同时,雪漠老师的渊博学识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观察视角也给志愿者们带来了诸多的启发和灵感。这也是雪漠老师一贯的“学习”习惯,每到一个地方,他总能在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珍宝”,不管是人,还是物,都有他学习吸收的东西。即使面对眼前的一些残垣断壁、枯枝败叶,虽已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但也总能激发他无限的联想和感慨。一路走来,他总是拿着手机,一边自语,一边录音;一边凝望,一边沉思;一边参观,一边讨论,还一边教育着身边的人,这就是他典型的“一心多用”。在每一个当下,他同时都会做着很多事。有位志愿者看后,听后,不禁感叹道:“雪漠老师的游记就是这样诞生的。”
参观结束后,雪漠老师又和志愿者们进行了学习总结,大家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分别谈了自己的心得感受。对于“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在国破家亡时所展示的那种正气和不屈,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民族精神,大家深为感动和敬仰。同时,针对这一历史事件,特别是海战陷入绝境之时,十万军民宁死投海也不投降的行为和精神,大家也都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设身处地地将自己化为当时场景中的某个人物,面对列强的欺辱和紧逼的屠刀,站在崖头炮台边,每个人又有着怎样的心?如果自己是其中的一位老人、一个母亲、一个儿子、一个孩子,又有着怎样的心理和灵魂挣扎?是跳,还是不跳?是逃,还是降?有位志愿者说,如果我是那个8岁的少帝赵昺,我就会追问,我为什么要担负父辈们的恩仇,为什么世代的屠杀会落在我的头上?是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还有更多的老百姓,都应该有着自己的命运的选择。但是,在那种情境之下,谁又能完全地自主自己的命运呢?所以,另一位志愿者说,那时候,少帝的命运是没有任何选择的,因为他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吗?这一话题,引发了大家诸多的讨论,从古代到今天,从家族到国家,从个人到群体,从现象到本质,从行为到真相,大家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一一展开,阐发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观点。在相互的交流和撞击中,大家开发了心智,思路也慢慢地打开了。(古之草)
雪漠文化网,智慧更清凉!www.xuemo.c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