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这段时间招聘,不少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做加盟这个团队的“预备态”。突然想起自己10年前的工作“双选”。就有些鼻子那样的,不完全是酸。
我们在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名校下了信息通报,做了说明会。之所以称之“名校”,是想让自己长脸
,因为我是这两所院校中的一所毕业的。
前后参加说明会当场报名的和通过信函\网络报名应聘的有将近760人,比去年几乎翻一番,我们简历审查后分两批笔试的有至少80,最终我亲自面试的有近30人,圈定可以首批试用的有12人,请注意——从760到12的迅速的数字变化!
当然我们所有参与招聘工作人员不敢保证没在快速的翻阅简历中漏掉精华,但敢说最后12人都是我们相对满意的精英。
但,问题出现了,12人从760人中出线,得到我们的试用通知后,表现不一。
这里我得注明一下,760名全是研究生呀。
我们今年的门槛设置在研究生。
12人有电话中当即表示可能不来的,有说不愿意被试用的(最好直接全约),没办法,我们补充了几位特招的本科同学,组成试用小组。
第一天,就有人提出要离开。也就是说,在其临岗不足10个小时,就提出这等要求,还不如当初直接告诉我们的人力资源部门不来多好。
前后参加说明会当场报名的和通过信函\网络报名应聘的有将近760人,比去年几乎翻一番,我们简历审查后分两批笔试的有至少80,最终我亲自面试的有近30人,圈定可以首批试用的有12人,请注意——从760到12的迅速的数字变化!
当然我们所有参与招聘工作人员不敢保证没在快速的翻阅简历中漏掉精华,但敢说最后12人都是我们相对满意的精英。
但,问题出现了,12人从760人中出线,得到我们的试用通知后,表现不一。
这里我得注明一下,760名全是研究生呀。
我们今年的门槛设置在研究生。
12人有电话中当即表示可能不来的,有说不愿意被试用的(最好直接全约),没办法,我们补充了几位特招的本科同学,组成试用小组。
第一天,就有人提出要离开。也就是说,在其临岗不足10个小时,就提出这等要求,还不如当初直接告诉我们的人力资源部门不来多好。
这里我还得注明,今年是我们和海航集团重组《东西南北》杂志的第一个年头,改组改制和改版“三改”任务很重,老编辑已经在新人试用之前连续两个月取消一切休假并常态加班。
新的试用的研究生可能被加班吓到了。
陆续,有一个琳琳同学也请了事假。
陆续,有一个琳琳同学也请了事假。
我说下我进入这家杂志的过程吧。当年毕业,我咬定进媒体的志愿(虽然大学不是这个专业,但高中阶段我就有,梦想,要么媒体,要么广告。尽管高考时没有“中的”,但整个大学阶段一直实践,连实习都是找的媒体——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使劲投简历,当时也没有太多的关系,我的原则是——乱箭齐发,必有一中。
但天有不测风云,那是“双选”还没有今天这样完备,也没有“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所有毕业生都在想一步到位。我呢,媒体求职函发了许多,但到我们系里专业招聘的都是机关和学校。我挺到3月底,终于被一个“老乡”忽悠了; 他是一家军校的招聘官,我签约了。哪知不到一个月,媒体纷纷回信说我可以去面试或者笔试。(今天我做媒体的招聘官才知道,媒体内部的用人是那么多样、那么苛刻。信息给的也相对晚哦)最诚恳的是威海日报,他们要组建晚报,所以我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个女孩还有当地或者外地的一批年轻人被召见到那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一切费用全部由报社解决,还容空旅游2天。诱人呀。
我去了。
表现相当好,
报社给我了他们大红印章的合同,说回学校毕业办盖章,就可以调关系拿派遣证了,我一夜之间就可以是媒体人了,但——我已经签约军校了。(这当场没敢跟威海日报直言)
回到长春,当地的吉林日报也让我去考试。
必须得毁约了。那是1997年呀,跟隶属于总参谋部的军校毁约多难?!
这些以后有空再说。反正最后是勉强征得人家的谅解。我选择了吉林日报,现在仍还觉得对不起威海日报。所以我现在招聘员工尽量对人家爱,对人家好。毕业这段时间,年轻人不容易。
在吉林日报工作的头两个年头,政教新闻部年龄与我最接近的同志年长我10岁,我主动加班、借他们的书,给他们抄稿件啊(那是还没有实现电脑采编流程和无纸化办公),还自己买书看(毕竟不识传媒专业科班毕业,恶补),有下乡等艰苦采访任务主动要求去。98年抗洪主动请战上一线。哭啊,苦啊。
但我认。死活坚持住。一是因为这份梦想并毁约得来的工作不容易,二是因为我坚信不苦就没有磨砺。擦干眼泪,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坚持。当中国新闻奖的证书摆在我面前后,我信了古语——天道酬勤。随后到晚报工作,又苦干4年,其中有一半时间值守夜班。睡办公室的行军床,从当部门主任开始睡,睡到中心主任、睡到编委、再到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苦干的轨迹记忆犹新。但我还是认!我觉得工作的快乐永远比苦累多!!!2003年我到了《东西南北》《东西南北大学生》。也不是来享福,一个重塑这本老杂志威风的重任落在领导班子头上,落在每一个员工肩上。
但天有不测风云,那是“双选”还没有今天这样完备,也没有“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所有毕业生都在想一步到位。我呢,媒体求职函发了许多,但到我们系里专业招聘的都是机关和学校。我挺到3月底,终于被一个“老乡”忽悠了; 他是一家军校的招聘官,我签约了。哪知不到一个月,媒体纷纷回信说我可以去面试或者笔试。(今天我做媒体的招聘官才知道,媒体内部的用人是那么多样、那么苛刻。信息给的也相对晚哦)最诚恳的是威海日报,他们要组建晚报,所以我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个女孩还有当地或者外地的一批年轻人被召见到那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一切费用全部由报社解决,还容空旅游2天。诱人呀。
我去了。
表现相当好,
报社给我了他们大红印章的合同,说回学校毕业办盖章,就可以调关系拿派遣证了,我一夜之间就可以是媒体人了,但——我已经签约军校了。(这当场没敢跟威海日报直言)
回到长春,当地的吉林日报也让我去考试。
必须得毁约了。那是1997年呀,跟隶属于总参谋部的军校毁约多难?!
这些以后有空再说。反正最后是勉强征得人家的谅解。我选择了吉林日报,现在仍还觉得对不起威海日报。所以我现在招聘员工尽量对人家爱,对人家好。毕业这段时间,年轻人不容易。
在吉林日报工作的头两个年头,政教新闻部年龄与我最接近的同志年长我10岁,我主动加班、借他们的书,给他们抄稿件啊(那是还没有实现电脑采编流程和无纸化办公),还自己买书看(毕竟不识传媒专业科班毕业,恶补),有下乡等艰苦采访任务主动要求去。98年抗洪主动请战上一线。哭啊,苦啊。
但我认。死活坚持住。一是因为这份梦想并毁约得来的工作不容易,二是因为我坚信不苦就没有磨砺。擦干眼泪,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坚持。当中国新闻奖的证书摆在我面前后,我信了古语——天道酬勤。随后到晚报工作,又苦干4年,其中有一半时间值守夜班。睡办公室的行军床,从当部门主任开始睡,睡到中心主任、睡到编委、再到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苦干的轨迹记忆犹新。但我还是认!我觉得工作的快乐永远比苦累多!!!2003年我到了《东西南北》《东西南北大学生》。也不是来享福,一个重塑这本老杂志威风的重任落在领导班子头上,落在每一个员工肩上。
所以现在我招聘员工,从感情上沟通好,从生活上照顾好,但不能吃苦的一律不行。
所以我不管你面试笔试排第几,不管你在大学多么牛,简历上写的多风光,苦不耐则我不喜。
后来在闲聊中知道,试用的研究生里不少校友些许知道我的。闲聊中也知道了琳琳的导师是我在校报当学生记者时期的老师。
那天琳琳也打给我电话说事假过后也可能不来这里接着试用了,我说孩子你自己判断。单位是拿出真心对待每一个我们认为可以塑造的新人,给予平台、给予表现机会,还给每月500元的试用期贴补(用于误餐、、公交、打车、通信),上稿件了还有稿费可以拿。
但,这毕竟是一个不同于我10年前的“双选时代”,研究生们、名校的毕业生门心气也高。
祝福每一个曽给我们投送过简历的人!
祝福每一个参加我们笔试的人!
感谢每一个参加我面试的人!
感谢每一个参加试用的人!
(哪怕只有10个小时)
祝福大家好前程!
感谢你关注!
精彩启航!
那天琳琳也打给我电话说事假过后也可能不来这里接着试用了,我说孩子你自己判断。单位是拿出真心对待每一个我们认为可以塑造的新人,给予平台、给予表现机会,还给每月500元的试用期贴补(用于误餐、、公交、打车、通信),上稿件了还有稿费可以拿。
但,这毕竟是一个不同于我10年前的“双选时代”,研究生们、名校的毕业生门心气也高。
祝福每一个曽给我们投送过简历的人!
祝福每一个参加我们笔试的人!
感谢每一个参加我面试的人!
感谢每一个参加试用的人!
(哪怕只有10个小时)
祝福大家好前程!
感谢你关注!
精彩启航!
你的人生出航,我们杂志的再航。
10年光阴荏苒。两代“双选”就业。一些东西可能变化了,变得我已经老套了跟不上形势了。
但我希望大家从这篇文字中读得到——在这个频于变化的时代,有些东西没有变。不能变。
10年光阴荏苒。两代“双选”就业。一些东西可能变化了,变得我已经老套了跟不上形势了。
但我希望大家从这篇文字中读得到——在这个频于变化的时代,有些东西没有变。不能变。
王奎龙(2007年2月 立春)
后一篇:网民,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