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马季相声侯宝林cctv春晚王奎龙 |
5年前吧,67岁的马季与27岁的王奎龙有过3天的畅谈,现在在马老师辞世之际,重温那次话题,仍振聋发聩!!
不多感概了,有泪。
本组重温,分七天刊发。
总标题——《马季与王奎龙的相声七日谈》
*备忘**总链接索引: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1)——接头马家军首长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6e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2)——到讲究人的时候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6j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3)——相声只剩半碗饭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7f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4)——我的师傅与徒弟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87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5)——我为相声守着寡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93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6)——当相声遇上电视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b0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7)——向着脱口秀前进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b1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1)——接头马家军首长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6e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2)——到讲究人的时候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6j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3)——相声只剩半碗饭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7f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4)——我的师傅与徒弟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87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5)——我为相声守着寡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93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6)——当相声遇上电视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b0
王奎龙与马季相声“七日谈”(7)——向着脱口秀前进
http://blog.sina.com.cn/u/4bba9277010008b1
==============================================
《亲密接触“马家军首长”》
——与马季先生的相声对话·第一天(开篇)
逗哏:马季(相声表演艺术家)/捧哏:王奎龙(本报文化部主任)
捧哏先说:
马季先生是位老相声演员——广播里老早就有他的声儿,电视上也老有他的影儿,报纸上更是老露名儿。今年67岁的马先生也算是老人了,但不显老。老当益壮。马先生这辈子跟相声有着扯不断的老感情。现在依然为相声事业积极奔走,老树吐新绿。套用他老人家一句词儿:老的,就是好。(补充一下,马季先生家里没有老鼠。)近日,马季先生旧地重游,到长春与老听众、老观众见面。本报以马先生老朋友的特殊身份,与他在相声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特殊阶段的特殊背景下,进行了这场对话。写出来可能不老练,那是文笔问题。但大家仍旧会依稀看出马季先生对相声的钟爱、忧患与思考,因为,他真真切切地是为相声奋斗到老的人!
逗哏开题:
小王说的都是寒暄之词。我这里只有一点要向长春市、向吉林省的观众表白。20世纪80年代首次评选“全国十大笑星”,评奖颁奖地就在长春,感谢观众们的培养,我当时是“十大笑星”之首。特别感谢城市晚报社。那次,城市晚报社是评选的重要运作者和主办方。所以,我们双方可以有共同语言,在这里谈及相声的林林总总。
捧:马老,您不光是一个人获奖啊,您是代表“马家军”获的奖!您是中国曲坛独一无二的“马家军首长”。
逗:这个,小王你过奖了。相声是群众艺术,没有群众喜欢和支持,什么军也站不住。我很欣慰的是,跟我学相声的很多人现在都很敬业,干得不错。
捧:你觉得在今天看来,相声的传统定位还准吗?
逗:这题目也太大了!
捧:后面还有更大的呢!(“上嘴皮顶天,下嘴皮顶地”那么大?……)逗:哎——,没那么大吧?咱还是分开说比较好。相声自诞生以来就讲究幽默、讽刺,还得追求及时性。
捧:这就跟我们新闻讲求时效性一样。
逗:一段好相声要有好话题才行,还要及时引发社会对这一话题的集体思考,这样才可以传世。
捧:而现在可以名传一时的相声段子都很少了。
逗:我也犯寻思,咋就老了老了,就赶不上从小了,相声现在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鹤发童颜”。
捧:或者干脆,青春从头来过。所以,咱们要谈相声与时代、与电视、与小品、与队伍素质、与创作……逗:咱“与”住吧。再说就全抖露完了。
捧:那好,欲知其它……
逗:明儿个再看吧。
新闻作料:
马季先生此次长春之行纯粹印象
A、着装:休闲类。抵达时着一件方格面夹克衫,宾馆内会友时穿一写满英文的深色T恤衫。
B、发型:顺其自然型。马季先生的短发我们都能记得住。
C、饮食:入乡随俗,吃东北菜。由于身体原因,吃青菜多,肉类少。
D、谈吐:幽默随和。这种语气风格已是这位相声大师的自然流露。
——与马季先生的相声对话·第一天(开篇)
逗哏:马季(相声表演艺术家)/捧哏:王奎龙(本报文化部主任)
捧哏先说:
马季先生是位老相声演员——广播里老早就有他的声儿,电视上也老有他的影儿,报纸上更是老露名儿。今年67岁的马先生也算是老人了,但不显老。老当益壮。马先生这辈子跟相声有着扯不断的老感情。现在依然为相声事业积极奔走,老树吐新绿。套用他老人家一句词儿:老的,就是好。(补充一下,马季先生家里没有老鼠。)近日,马季先生旧地重游,到长春与老听众、老观众见面。本报以马先生老朋友的特殊身份,与他在相声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特殊阶段的特殊背景下,进行了这场对话。写出来可能不老练,那是文笔问题。但大家仍旧会依稀看出马季先生对相声的钟爱、忧患与思考,因为,他真真切切地是为相声奋斗到老的人!
逗哏开题:
小王说的都是寒暄之词。我这里只有一点要向长春市、向吉林省的观众表白。20世纪80年代首次评选“全国十大笑星”,评奖颁奖地就在长春,感谢观众们的培养,我当时是“十大笑星”之首。特别感谢城市晚报社。那次,城市晚报社是评选的重要运作者和主办方。所以,我们双方可以有共同语言,在这里谈及相声的林林总总。
捧:马老,您不光是一个人获奖啊,您是代表“马家军”获的奖!您是中国曲坛独一无二的“马家军首长”。
逗:这个,小王你过奖了。相声是群众艺术,没有群众喜欢和支持,什么军也站不住。我很欣慰的是,跟我学相声的很多人现在都很敬业,干得不错。
捧:你觉得在今天看来,相声的传统定位还准吗?
逗:这题目也太大了!
捧:后面还有更大的呢!(“上嘴皮顶天,下嘴皮顶地”那么大?……)逗:哎——,没那么大吧?咱还是分开说比较好。相声自诞生以来就讲究幽默、讽刺,还得追求及时性。
捧:这就跟我们新闻讲求时效性一样。
逗:一段好相声要有好话题才行,还要及时引发社会对这一话题的集体思考,这样才可以传世。
捧:而现在可以名传一时的相声段子都很少了。
逗:我也犯寻思,咋就老了老了,就赶不上从小了,相声现在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鹤发童颜”。
捧:或者干脆,青春从头来过。所以,咱们要谈相声与时代、与电视、与小品、与队伍素质、与创作……逗:咱“与”住吧。再说就全抖露完了。
捧:那好,欲知其它……
逗:明儿个再看吧。
新闻作料:
马季先生此次长春之行纯粹印象
A、着装:休闲类。抵达时着一件方格面夹克衫,宾馆内会友时穿一写满英文的深色T恤衫。
B、发型:顺其自然型。马季先生的短发我们都能记得住。
C、饮食:入乡随俗,吃东北菜。由于身体原因,吃青菜多,肉类少。
D、谈吐:幽默随和。这种语气风格已是这位相声大师的自然流露。
前一篇:马季老师,俺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