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性男孩男生独生子女家庭女生情感 |
分类: 杂文 |
“男不男女不女”现象谁之过?
文/沈慕文
最近一份有意思的调查公布,近七成女生觉得班上男生不像男子汉:
男孩太文静、太内向、太斤斤计较——这些让家长和老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在杭城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的两个班,做了一份“男女生印象”调查,发现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觉得对方与传统的男孩子和女孩子不太一样。
[调查报告]
在“你觉得班上的男生像男子汉吗?”这个问题中,只有24.1%的女生回答“像”,认为“不像”的女生占69%,还有6.9%的女生觉得“有点像”。同样,在“你觉得班上的女生像女孩子吗?”这个问题中,有77.4%的男生觉得“不像”,9.6%的男生觉得“有点像”,觉得班上女生像女孩子的男生,仅占13%。
“你心目中的男生(女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这个问题中,男女生们各自的答案也颇有意思。其中,女生们给出的答案有:大气、敢做敢当,像个男人;阳光、开朗、合群、勇敢;聪明一点、幽默一点,有男子汉气概;还有女生提到,最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而男生给出的答案有:少打人、不发脾气、不能太暴力;稳重一点、懂得关心别人;温和、说话不大声、话不要太多;不唠叨、温柔、通情达理;做自己该做的,不管闲事。甚至还有一个男生写道:女生,请你们温柔一点吧。
社会学家通常提倡的“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提倡男孩从小树立是家里的下一代掌门人接班人,必须刻意地给予磨练,而女孩是弱小的,是要从小受到保护的。这些心理暗示无非是在对孩子性别差异上的特殊关照。但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现象的普遍,孩子不管男女都成为了家长们的掌上明珠。两代人中六个大人,父母之外还有隔代亲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当孩子少了,自然会出现物以稀为贵,孩子自然成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情况。一方面是营养过剩,另一方面是溺爱过剩。做孩子的想不胖,想不懒已经很难。现时发达城市出现的肥胖儿童数量越来越大,但自理能力和心理素质却与之相反,普遍低下。
社会上一向来说的男女平等,而实际上男女之间根本不存在平等的可能性。所以我们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的是男女本身存在的不平等,才能再谈教育和其他。要说平等只能是在法律面前公民权利面前的平等,只能是家长们在分配比例上提倡的平等。但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存在这一条财富分配,男孩当女孩养,女孩当男孩养的家庭也事实上存在。不少家庭有两个以上男孩或女孩的,会安排一个出家做上门女婿,一个在家做“女丈夫”。这种情况无形中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一种对自身性别的误解。因此,男装女扮,女扮男装的现象并不少见。也可以说这是家庭从小灌输的教育和培养目标出现了偏差和错误造成。
国人都有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民族传统情结。在不少地区越来越大范围的城市化后,男人的体力劳动逐渐向脑力劳动过渡,男人的天生特性和特长正在被所谓的科技取代。而女性在这一方面的竞争则更有优势,科学报告证明,女性在沟通,语言,承受耐力上都明显优于男性,特别是重复劳动上,女性比男性更有优势。而男性则在创造力,体力上占有优势。但问题是当社会发展过快,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分工界限越来越趋模糊,男女差别自然缩小。这也成了男工女做,女工难做的一种现象。反过来说,正是男女平等这一错误的理解造成了不男不女显现的流行。
不得不说的是社会风气的问题。自前年春晚小沈阳走红以来,又有犀利哥的潮装打扮,甚至最近网络上盛传的男人因为生活压力而一个月十次挥刀自宫等,我不敢想象这些男人穿红戴绿,表现娘娘腔等低俗现象,对幼小的孩子在心智发育上起到怎样的作用。既然是违反常理,为什么我们还要竞相力捧呢。看来,我们忽视了大人在孩子心目中作为榜样的作用。
在不少大城市,特别是三产休闲产业当中,目前有一种非常怪异的现象。即男性给女性服务,女性给男性服务,如美容美发、沐足,按摩等行业。这些行业自有其生财之道。但男女职业在这里却被偷偷调换了角色概念,至少在多年前,这样的情况是少之又少。存在的即合理,有许多人已经为就业而就业,只要赚钱,谁还能顾及两性之间的差异。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家长们从小对孩子在性格塑造上的差异;在学校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对男女生分别对待;社会对就业问题上的模棱两可,以至让男性将来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大。有许多行业已经出现男争女夺的现象。
在大人们的心中重男轻女的现象还是存在,我们不难见到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们成了现在不少男孩子竞相模仿的对象。男孩子动不动就哭鼻子,在学校与女孩打架却吃亏,在家里又倍受家长们的溺爱。男孩从小就习惯了被爱,而不是学会去爱他人,以至长大之后缺少担当,缺少责任感。这些都说明了孩子从小需要父母关怀备至的同时,要有一个目标管理。父母是孩子的工程师,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养不教与教不严,教不当才是危害孩子健康发展的罪魁祸首。
其次,在城市里,孩子活动的空间逐渐缩小。户外活动的严重不足也是让男孩在行为上区域文静性格内等因素。笔者想起自己幼年时期至少还有接触大自然里的事物,而到了自己的孩子这一代,在城市里你想找块有泥土的地方,像一个农村野孩子一样玩些游戏已不可能。可见孩子是在受到一种驯化的圈养文化的“摧残”。
是否该开办男生女生分别对待教育,提倡男校和女校差异化教育,这或许是唯一一条可行的路。目前在港澳地区,存在不少男子学校或女子学校,事实证明这样分别教育更能体现男孩女孩的特长。在当前学生面临早熟、早恋等情况下,这一方法可能能对孩子一些不良行为上起到一定的规管作用,至于这种状况的出现,又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