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过乌江的山

(2009-09-17 10:29:50)
标签:

大山

山里

当地人

苗歌

乌江鱼

贵州

文学原创

沈慕文

文化

分类: 散文

走过乌江的山

 

走过乌江的山

图文/沈慕文

 

有说乐山者智,乐水者仁。大概是居住在山上的人们,才更懂得了天地间造物的神奇。土厚德以载物,水博大才得以汇成海洋。这里以高山、平原、石、土等形式向人们展示它独特的秉性,这些毫不起眼的元素组成了富饶的大地。有水的滋润,才有了肥沃的泥土,植物才有了立足的地方,可开花结果,四季青翠黄枯变化,组成四季的风景。如果说黄山上的松树是在山石块里爆出了生命的坚强,那是一股充满了对生命的执着不变的追求,那么在这地处贵州乌江之畔的山多了一点仁厚。这里的山上总是泥与土结合得恰到好处,当地人多数在山上结庐居住,他们甚至把农作物种到了山头上。你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房子,有黄泥夯成的,也有砖泥砌成的。

 

人与植物一样,也需要可以休养生息的土地。除此之外,更需水。这里地处乌江水脉境内,也许是得于造化的神奇,这里的山和水是像血与肉一样,相连在一起的。有了山的伟岸,才有了水的柔丽,山有山里汉子那般的壮实,水有水边女子那样的娇媚。这里一年四季的景色融合在那一脉大江中。山中的气候多变,有时阴雾连天,有时艳阳高照。我在这里的一天,沐浴着这里清凉的林风,喝着这里的酒,吃着这里的野生乌江鱼。体会过这样的生活的人,又怎能心甘情愿地回到繁杂的城市呢。这里有的正好是城市中早已失去的。人在闹市中久居了后,内心尤其渴望回归自然的静谧,能偷得浮山半日闲,垂纶于一江碧水,是何等爽心乐意的事情。

 

乌江的山如斧劈刀削,游人从山脚下走过,胆小的还会迟疑,这里的山以决然的姿态傲立着,横亘在你的眼前。令人不解的是,这里的人们却把房子安在陡峭的山脚下,他们数百年来,早已对此处变不惊。在山里生活,正是应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话,这里是乌江的干流,鸭池河段某处,吸引我的眼球的是高接云天的大山,说是大山,却更像是乌江的闸门或屏障。远看去,你会感觉这黛色的水就是从天上或石门中倾泻而来。水浩浩荡荡,无尽地流去远方。

 

滚滚的乌江水,留不尽千年的时光。放在今日,也只不过是千万年之中的一瞬间,在百里乌江画廊上俯瞰四野,想起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中的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之江山的胜迹,人事是多么不堪一提。山水景物在人心中能留多久,一世而已。而天地永在,人只能是之间的匆匆过客。这山山水水的恒久绝不是人的短暂能比拟的。见天地的广博,才悟出了人生的渺小和短暂。但凡是城市里的人,到了这里,也只是匆匆而来,又忙忙而去。这山水的景色只能是心中的一处绿地,记忆的一角。

 

很想说说这里的人们。他们世代与山,与江相互依存。黄色而饱满的玉米棒滋养了这里一代一代的人,在与当地人聊话中得知,在这个两万多人的山寨里,人们上中学要翻过一座山头,走长达一个小时的崎岖山路,这里的人们求学的确不易。在车上也看见了墙上写着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违法的标语。如果在山区生活的上一个年代的人要想脱贫致富靠的是决心和胆量,那么这一代新人更需要的是知识。读书对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这里的年轻人很多已走出大山,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谋生的更不在少数。在与当地人的聊天中我又得知了政府补助他们每户两万元建屋,我们走的这条公路也是在两年前才开通的。或许这条路上承载着的不仅仅是外界对他们的期望,更多的还有地方老人们对年轻一代的期望,他们从这里搭车去远方找寻工作,又会否常回来看看呢?

 

村口的人们,穿着富有苗族特色的腊染衣服,年轻的姑娘唱着高亢的苗歌。留守在这大山深处的人们,在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的同时,也期盼着远方的家人能早些回家。

 

这条弯曲的小山路,记载了太多感人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