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0岁的马传盈先生看上去不过50出头的年纪,人长得白净文秀,沉稳儒雅,一如他的书法风格,而了解他的人,却深知他的内心丰富而强大,正如他在舞台上所扮演的包拯、姚期等出将入相的花脸人物。在青州艺术界,马传盈先生是大家公认的艺术明星和艺术上的常青藤。上世纪80年代,他以自己精湛的京剧艺术在青州引起不小的轰动,成为青州京剧界的一颗耀眼新星,被裘派艺术大师方荣翔先生收为入室弟子,并在潍坊市专业剧团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1994年因工作需要调入青州市文化局工作,可数年后,他在青州书法界脱颖而出,他的书法特别是楷书受到行家及收藏家们的特别推崇,又成为青州书法界的一颗耀眼明星,至今依然熠熠生辉。近年来,他多次参加国家和省级书协主办的书法大赛并屡屡获奖,其楷书作品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各大城市,而其栩栩如生的京剧脸谱艺术也被广大国内外友人收藏。
新年伊始,记者在马传盈先生家中,采访了这位艺术青春不老的双料艺术家。
京剧
艺术人生上的圆梦之旅
马传盈先生,1953年生于青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诗书世家。上学的时候,他一直就是班里的文艺积极分子,而且是学校歌咏队的领唱和领诵,这为培养他的演唱兴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毕业后,他结识了街坊里的一个京剧爱好者,他一下子就被京剧艺术的美妙和丰富多彩所吸引,在这位街坊的帮助下,他参加了本市京剧票友的一些演唱活动,而且开始向一些资深的京剧票友学习演唱技巧。“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天资颖悟的他很快就进入了京剧的堂奥,再加上自己天生有一副唱铜锤花脸的好嗓子,渐渐地在京剧界崭露头角,且表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他在京剧表演上的突出才能,被慧眼识珠的当时任青州市文化局副局长的刘祥顺发现,1979年,正值益都县京剧团成立,在刘局长的推荐下,他顺利地考入了青州市京剧团,成为一名专业京剧演员。1981年夏天,他在青州剧场首演裘派名剧《赤桑镇》一炮走红,在一出只有35分钟的折子戏中竟博得现场观众十几次的满堂彩。多年来,马传盈先生对裘派艺术大师方荣翔先生的演唱艺术充满了崇拜和向往,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他日以继夜地坐在录音机旁,细心地聆听方老师的演唱录音,精心揣摩,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临,1987年,经原潍坊市委书记齐乃贵同志介绍,他正式拜在方荣翔先生门下,成为方先生的入室弟子。青州市委、市政府为他们师徒举办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完成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拜师后,他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不管演出多么繁忙,总是挤出时间奔赴济南潜心学戏,如饥似渴地细心揣摩师父传授的一字一腔和每一个表演身段。师父对他这个执着认真且孝道的徒弟特别喜爱,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向他细心传授了《铡美案》、《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铡包勉、赤桑镇》、《遇皇后、打龙袍》、《将相和》等七、八出裘派看家剧目。在师父的精心培养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他的演唱艺术不断提高,演出所到之处,行家们评论他嗓音宽厚明亮,演唱字正腔圆,韵味醇厚,颇具乃师方荣翔的风范。1982年、1991年他两次参加潍坊市专业剧团青年演员大奖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十佳演员”称号,并被推选为潍坊市模范党员文艺工作者,青州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1989年被青州市人事局任命为青州市京剧团团长。担任团长后,他常年率团赴青岛、潍坊、淄博、临朐、寿光等地巡回演出,并多次与著名京剧艺术家宋玉庆、杨乃彭等合作演出《大、探、二》、《将相和》、《杨家将》等剧目。所到之处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潍坊日报、青州日报曾以《青州有个马传盈》、《梨园苦行僧》等对马传盈先生的艺术成就和青州市京剧团的工作事迹做过专题报道。1994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入市文化局工作,但他仍以极大的热情关心和支持着青州的京剧事业,为广大京剧爱好者进行艺术辅导,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京剧票友。目前青州、寿光、临朐等县市区票友中的裘派花脸大多都是他的弟子,他多次参与组织京剧票友大赛,并亲任评委,为繁荣青州市的京剧和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书法
艺术人生上的梅开二度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马传盈先生于1996年加入潍坊市书协,2005年加入山东省书协,2010年被推选为青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11年被推选为中国书协青州考级委副主任兼秘书长,2013年被推选为青州市书协常务副主席,而他近几年的作品在书法市场上的收入也已达到20多万元。而这一切都说明,马传盈先生的书法艺术在青州不仅具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且得到了书法市场上的认可。谈到这些,他非常谦虚地说,这些成绩的取得要感谢书法界的前辈同仁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们对自己在书法艺术上的支持和厚爱。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书法也是马传盈先生一生的挚爱。他在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书法时就表现出了在这方面的天赋和潜质,因而得到当时担任班主任的语文老师赵潜的赏识和厚爱,他经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单独给他指点,单独给他布置书法作业,而他对书法也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参加工作后,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京剧和练习书法上。这段时间,他主攻柳体,通过大量时间的练习,对柳体字的结构和用笔已经能够熟练驾驭。1979年调入青州市京剧团后,他的书法在工作上得到了应用,那时剧团到外地演出都要写海报,每场戏往往要写七八十张,这个工作都有他来完成,这更增强了他对书法的重视和练好书法的决心,并为悬肘写大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他调入青州市文化局工作,从此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书法。在这期间,他的楷书主要放在对欧体的研究上。酷夏寒冬,春秋轮回,二十多年来的墨海苦修,加上自己的悟性和思考,终于有了回报,他创作的书法作品,不仅被书法界的同仁所认可,而且同事和朋友纷纷前来索取墨宝,这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后来在几次去济南参加方荣翔老师逝世后的纪念活动中,在方老师家里他有幸与当代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促膝交谈,欧阳中石先生看了他的书法作品后,对他在临帖上所下的功夫和扎实的基本功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指出了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悉心的指导,这使他在书法创作上豁然开朗,书法水平有了一个飞跃性的提高。近年来,他开始涉猎魏碑及行书,对“二王”、米芾、褚隋良等历代各家的法帖进行刻苦的钻研,对北碑代表《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等碑帖进行临摹和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行书和榜书风格。
在采访中,马传盈先生在谈到京剧和书法的关系时说,艺术是唯美的,也是相通的,京剧和书法同为三大国粹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两者互为外功(“字外功”“戏外功”),互为表里。京剧讲究抑、扬、顿、挫,书法讲究提、按、顿、挫,一出戏,一段唱腔在设计时要通盘考虑,孰重孰轻,早有定数;一副作品在下笔前对分间布白、字与字之间的向背和避让关系上要成竹在胸,京剧讲究韵味,书法亦然,京剧重视节奏,书法同样,京剧在演唱中的身段,念白、唱腔有重点渲染和一带而过之分,而一副书法作品,从头到尾用笔的份量和用墨的浓淡干湿完全一样,肯定算不上一幅上乘的作品。而京剧每段唱腔或每句唱腔中出现同样的字,须用不同的音符来演绎,而一副书法作品中出现了同样的一个字,也要用不同的结构和笔法来书写。总之一句话,变化是各种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雷同不是艺术。听到此,记者终于明白,马传盈先生的书法作品之所以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这也许是一个重要原因。专家们评论他的书法作品时是这样说的:“其作品功力深厚,法度严谨,小字下笔有据,险绝峻秀,大字蕴含丰富,格调高古,字里行间透着书卷气,是当代不可多得的实力派书法家。”
近几年来,马传盈先生在书法创作的同时,还投入精力创作京剧脸谱,他绘制的京剧脸谱大多是他主演过的戏曲人物,而且他画脸谱与众不同,都在一般脸谱的基础上增加上了盔头和髯口,看上去各具风采,栩栩如生,体现了作者较高的绘画造型能力和审美情趣,深受广大戏曲爱好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
记者还了解到,马传盈先生现在还兼任青州市朝阳美术学校的书法导师。近8年来,他为青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书法学生,他们当中有40余人在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墨彩杯”现场书写大赛中获得特等奖、金奖、银奖等荣誉,并有20多名学生通过了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考级,取得了6级以上证书,10名学生被推荐加入了潍坊市书协。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的一直好评,也为提高我市的青少年书法艺术和汉字书写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回首
留给后学者的启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马传盈先生不管是在京剧艺术上还是在书法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在这两方面都不是科班出身,都是在自己刻苦自学的基础上,经过名师指点而成功的。对此马传盈先生说,在他的从艺生涯中,有三点最重要,一是平常大家经常提到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干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兴趣,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二是要有毅力,干一件事情,不能持之以恒,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下苦功夫,同样不会成功;三是要耐得住寂寞,要苦其心志,不能急功近利。说到这里,马传盈先生说,我是个笨人,只是下了一点笨工夫,目前的这点成绩,比起许多书法界的前辈来还相差很远,前边要走的路还很长。
待采访结束时,记者已被马传盈先生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在这里,让我们衷心地祝愿这位艺术上的不老翁永葆青春活力,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继续谱写新的精彩华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