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官场上是如何称谓自己的
皇帝的自我称谓:
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春秋时期诸侯自称寡人,但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弱的诸侯自称“孤”。
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秦末汉初项羽所分封的诸王(如汉王刘邦)等,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如齐王韩信)都自称寡人,汉朝诸侯后多自称寡人。
东汉末年,群雄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自称“孤”不称“寡人”。
北魏、北周、隋朝的诸侯王常自称为寡人,而枭雄如尔朱荣、高欢自称为孤。
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如唐朝诸侯军阀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联合对抗朝廷,各自称王,盟主朱滔自称孤,王武俊等人自称寡人。唐顺宗为太子时自称寡人。五代郭威未称帝前自称寡人。
“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先秦时代并不等于后世的“余”、“吾”、“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朕”字,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毂”等等。
皇后及皇太后的自称:
皇后在皇帝面前一般称自己为“臣妾
”、“妾身”,也有称“本宫”的。古代皇城中有很多宫殿,只要是一个宫殿的主人都可自称“本宫”,比如,太子叫“东宫”,可自称本宫,皇后可自称本宫,还有一些人,只要是宫殿的主人都可自称“本宫”,但太后和太皇太后一般不会自称“本宫”的,因为在中国的古代,身份地位是分得很清楚。皇后对皇太后自称可以随皇帝称儿臣、臣媳(王妃用的更多一点)、臣妾、妾身。在清王朝,包括太妃在内的所有后妃一律对皇太后自称为奴才。哀家,是古时候的戏曲里,死了丈夫的皇后自称。只有在丈夫去世以后,皇后或太后才可以“哀家”自称。其含义是自称可怜之人,无夫之哀。皇帝在世之时,皇后是无论如何不能称“哀家”的。另外,如果不是贵为皇后或太后,也是无论如何不能称“哀家”的。
皇太后自称“哀家”而哀家则是因为死了丈夫,自己只不过是“先帝”留下来了人而已,所以悲哀“先帝”的意思。而皇后决不会这样自称,对皇帝多称妾,妾某氏,对臣子则直接称我。
朝廷大臣的自我称谓:
大臣在帝王前的自称臣,“卑职”“小人”也是古代下级对上级的自称,大臣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满人官员对皇上称奴才。汉人官员对皇上称微臣或臣。清朝时在关外是奴隶制度,他的臣属称自己为奴才,意思是自己的一切都属于主子,入关后,接受了汉臣,但只是接受了汉人的思想,臣和奴才,其实是封建制和奴隶制的不同称谓罢了。年长资深大臣在皇帝面前的自称为老夫。
其他人员的自我称谓:
皇太子与诸王子,平时多用“我”或者“吾”以自称,对皇帝或者皇后在正式场合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嫔妃自称“妾”或“贱妾”、“小妾”等,太监自称“杂家”,太监和后妃在皇帝面前也称自己为“奴婢”。在唐代,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公主在皇帝面前称自己为“吾”或者“我”。大将自称“某家”、百姓在官前的自称是小人。鲁智深自称“洒家”;皇上称大臣“爱卿”;和尚自称“贫僧”、老方丈自称“老纳”。
女子在男性前的自称奴家,读书人在比自己早取功名的人前的自称晚生。古人还常常把自己自谦为鄙人、敝人,愚,等。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愚老,老人自谦之词;愚臣,大臣对君主自称的谦词;愚意,对自己意见的谦称;愚怀,谦指己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