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传统节日为什么都是单数的?

(2009-07-15 20:52:27)
标签:

单数

双数

节日

接神

禁忌

中国

文化

分类: 中华文化Chineseculture

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为什么都是单数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单数日期。这是什么原因呢?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人的生命力极其脆弱,认识能力也受到限制,只能从某些片面局部的经验中积累所谓知识。如果得到了某种重复性,就被认证为规律,这些规律就成为禁忌而规范人们的生活。某些节日的形成和这些禁忌认知有着某种联系,其中之一就是对于单数的禁忌。

在粗知数字的时期,人们从月亮的圆缺了解到十二个月为一年的时间概念。但是,在数字的排列上,人们认同了双数而忌讳单数。对双数的认同首先来自于人对自身的感受,人的肢体是对称的,两只手可以协同劳作,两条腿可以交替行走,两只眼睛可以看清楚事物,否则视为肢体不全,不全也就是畸形,畸形的生活能力大大减弱,人从最本质意义上对于不对双的事物有了某种惧怕。其次人们从生活习惯中认同了对称,筷子成双可以夹起食物,双木为林,二人成家,生活的需要与繁衍都需要双数。人们常说,“双桥好走,独木难行”、“孤掌难鸣”,从身体和生活经验出发,把双数和吉利、顺畅相联系,双数也被称为吉数。在传统之中,喜庆之时所采用的数字,无论是成婚的日子,还是送礼的数字都要取双数,称为好事成双。相反,不双为单,它和双的吉利相反,是凶恶、坎坷的代词。不吉的观念同样来自于感觉,也是生活之中对于孤单、畸形不便利的总结。数有单双之分,双数表示运气好,因而数又代表了人的命运。“李广不封缘数单”,数单则是不走运的另一种说法。

 这一数字观念在古代漫长的时期是通行的,人们把它用在一年时间的排列上,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的现象,一方面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单数六个双数,单单相逢和双双相逢都成了节日。另一方面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集中在单数上,它们分别是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数日数单单相逢。一月又称正月,正月正是我们传统的大年初一,一直到初五都是正规的节日。三月三是沐浴节,接着就是清明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七月七是乞巧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九月九是重阳节。十作为从头开始,已经是数字的结束,后面的也不被人们所重视。由此可见,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单数之上,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节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单月单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战胜凶气而设立。

作为传统中被重视的大的节日,不仅有序地排列在单数之上,而且各有一套不成文的过节程序,本文推测这些节日是为了由凶转吉、克服单数所带来的恶运而生成。这可以从它们充满了禁忌、祈求和保卫措施的活动程序之中得到印证。

过年是中国节日文化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仪式相当繁多。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送灶开始,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就是说,过年的程序从这一天开始正式启动,二十三也取一个单数,从这一天开始,人们的生活实际就已经开始走向特殊的状态,为一个特定的时刻、时段进行认真的准备,这个特定的时刻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和日都是单数的大年初一。

从年三十的半夜子时开始,单单相逢,这个时刻被称为过年。它的仪式是,放爆竹、烧纸、吃饺子、年糕、守岁。这一仪式的文化内涵在连天的爆竹声中已经比较模糊,人们只知道“一夜连双岁,子时分二年”,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但是,它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单纯的辞旧迎新这般简单。年三十的半夜,民间称为“接神”。所谓接神一是接回被送走的灶神,二是接回逝去的先人亡灵。神灵和亡灵,在爆竹的欢迎仪式之中被亲人从另一个世界接回到家庭中来,要在家庭度过五天时间。此时是打乱人、神、鬼生存空间的时刻,在人的生存环境之中,多了神和鬼的监督和威胁。因而,人们变得格外谦恭。对于那些没有后代接回家中的游神和孤鬼,人们也要在另外的地方为它们烧上几张纸,等于捐钱给它们,让它们也有一个安慰。因此,这一段时间称为“普天同庆”,它的实质意义是宇宙之间所有的生灵、亡灵、神灵都来到人间活动。因而对于活人来说,也是充满危险的一段时间。因此,过年的几天,生活里充满了禁忌,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俗称要说“过年话”,禁讳打碎碗碟。妇女这一段时间不做针钱活,不动刀剪,避免无意伤到亡灵。男女老少都穿上光鲜的新衣服,见人要客客气气,家里要布置得干干净净,到处都是对联和福字的装饰。这给我们一个现实的联想,很像是小心地接受上级领导的检查,在它的文化底蕴上,也的确是接受祖宗和神灵的检查,让祖宗高高兴兴看到后代的成绩,心顺气顺。说白了,就是人不敢得罪这些神灵,免得招来祸患。一直到初五人们又放炮竹、吃饺子,这称为送神,这一天包饺子被称为“捏破”。这是送亡灵的仪式,这顿饺子相当于送别宴,捏破的意义就是补救,万一这几天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敬请鬼神多原谅。过了这一天,天、地、人又空间分明起来,人们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之中,生活禁忌消失。因而,初五俗称破五,也就是第五天可以破除禁忌。我国过大年的历史很悠久,名称也几次改变。不论称元旦、大年还是春节,中国人还是把它作为最重要的大节来过,这不仅仅是传统的惯性,而且还由于其内在意义决定形式价值,其保卫生命的意义,存活于过年严谨的程序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