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杠杆可撬动无数社会难题
(2011-11-08 10:17:18)
标签:
教师待遇公平社会问题杂谈 |
(有些教师响应国家的道德召唤,自己主动到更艰苦的地方工作,这很高尚,很有社会责任感;有些虽然不太愿意去,可他们毕竟去了,这也不错,如果分配政策不是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想方设法奖励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实惠、荣誉和晋升机会,而是让他们拿最低的工资、享受最少的待遇,这不是打击境界高尚的好教师、奖励缺乏责任感者的行为吗?)
据《北京日报》报道,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北京大兴区实行“向农村倾斜”政策。近五年来,该区为农村地区学校新配备教师班车47辆,对74所农村学校的教师宿舍进行了改造,并根据居住地和工作地距离远近发放农村教师津贴,最高每月可获280元。在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工资高于城区教师。在评选骨干教师时,将20%的指标作为农村专项指标,同时制定了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这则消息再次告诉我们,许多社会难题之所以长期不能解决,不是问题难度太大,而是忽略了公平二字,一旦把公平当做解决难题的钥匙或杠杆,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我国的农村教育长期处于不断凋敝的状态,北京的情况肯定不是最差的,在其他省份的偏僻乡村里,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城市的学校学习,导致农村各中小学因生源不断减少而合并或撤销,给其他学生的入学造成很大困难。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除了城市化浪潮的引力效应外,就是教师行业在待遇发放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公——常年干着最艰苦工作的农村教师却拿着比城里教师低得多的工资,在评先、评职称、发放奖金、个人升迁、子女教育、生活质量等方面更加吃亏。于是,许多农村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找关系、花钱进城上,导致农村学习教育质量不断滑坡。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便不得不把孩子转向城市了!
生源过多的城市学校也并非绝对受益,每所学校都人满为患,一个班七八十人随处可见,不能让孩子进入重点学校的家长怨声载道,花了天价择校费或人情费终于实现心愿的家长也是暗地骂娘。最后的结局是,乡下和城里的孩子都无法在科学、合理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都是受害者。教育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可是教育出现了这么严重的社会问题,管理部门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束手无策,就这样,几十年时间过去了,几代人的青春消失了!
那么,真的就没有简单而有效的举措改变这种状况吗?绝不,北京大兴区的改革就是一个好办法,尽管乡村教师得到的还不够多。想想看,有些教师响应国家的道德召唤,自己主动到更艰苦的地方工作,这很高尚,很有社会责任感;有些虽然不太愿意去,可他们毕竟去了,这也不错,如果分配政策不是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想方设法奖励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实惠、荣誉和晋升机会,而是让他们拿最低的工资、享受最少的待遇,这不是打击境界高尚的好教师、奖励缺乏责任感者的行为吗?
类似的老大难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城乡医生交流难以落实的问题,比如基层党政事业部门职工不安心工作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本来就很简单,把基层人员的工资提高到远超城市人员的幅度就完事了。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就是不采纳、不使用这种办法,许多问题即使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决策者们仍然抱着一根老弦弹到底。为何会这样?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能够制定教育政策的城市官员,他们的妻子、子女、亲属大多都在教育行业就业,并且早就调到城里去了,他们没有动力让自己亲属的工资待遇低于乡下教师;二是乡村教师待遇过低的现状,早就孕育出一个“出售教师进城权”的“产业链”,如果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很高,他们都不想进城了,站在这个“产业链”顶端的人,还能把“进城权”高价出售吗?
期望北京大兴区决策者的“公平思维”能成为更多决策者的常态性思维;期望“向农村倾斜”的政策早日成为全国各行政事业部门的基本政策。
(责任编辑:张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