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师德沦落底线职业信仰杂谈 |
□岳建国
“××行业 ×
项禁令”,这类新闻近年来在许多行业不断发生。太原市教育局2月25日下发《太原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十条禁令”,为教师定下不可逾越的职业道德“底线”,待学生不平等、张榜公布学生成绩、训斥家长、工作时间玩电子游戏、炒股、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收受学生或家长财物等问题位列其中。(见新华社2月26日消息)
笔者很不理解,教师是培养人的工作,师德本是教师称职和获得尊严的最基本的前提,师德不很好的人就理应失去做教师的资格,可是,目前的教育管理部门竟然沦落到在底线上对师德进行死守的地步!问题在哪里?很明显,就是应该对教师具有约束和倡导作用的法律和道德双双失灵。这种现象真不敢细想,如果这些禁令仍然起不到理想效果,那就只能不断降低师德底线的门槛,更重要的是,社会在不断变化,诱惑师德或者故意违背师德的新项目还会不断出现,“禁令”的项目也只好不断增加,这样,禁令就永远被无德教师的行为牵着鼻子走,很难起到遏制作用。
怎样走出这样的尴尬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让所有教师树立起对职业的信仰,让自律的力量取代行业禁令。那么,信仰有什么力量担当此任呢?举个例子吧,一个真正信奉佛教“不杀生”信条的信徒,即使环境保护部门没有出台具体的“× 项禁令”,他也不会虐待动物,更不会杀死受保护的野生动物——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具体到教师行业,如果教师们对公正、民主、自由、真理这些理念由衷地敬仰,对教育事业真心地感到神圣和伟大,对教育管理部门的决策总是感到很公平、很有效、很纯洁,对自己的付出能获得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而感到很幸福,很快乐,那么,他肯定不会容忍有可能玷污教育和教师的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在有损师德的念头产生之前,职业的信仰就在心灵深处将它铲除了!
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教师自己很清楚应该具有上述职业信仰,也很清楚自己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因为哪个教师也不会懵懂到“工作时间玩电子游戏、炒股”、“收受学生或家长财物”这类行为不与师德相悖的地步,但因缺乏相应的现实理由做支撑,导致他们的信仰被藏在心灵的深处,无法成为自己言行等职业行为的向导或坐标。比如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想:类似事情其他行业也在做,教师为啥不能做?某些上司在做,我为啥不能做?某些人做了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而且获得了好处,我不模仿不就吃亏了吗?在这种信仰失守的情况下,试图用禁令捆绑他的手脚,难度太大了。其实,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也存在类似现象,比如某些公务员、法官、警察、税管员等等。至于怎样解决从业者的职业信仰问题,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