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建国
我们可能都已经从电影、书籍、报刊或现实中知道这样一种现象:在同性别的双胞胎或多胞胎之间,他们的关系普遍融洽,彼此形影相随,互相关爱;另外我还发现,拥有同性别双胞胎或多胞胎的家庭大都比较和睦,孩子和父母之间关系良好。原因何在?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两种解释,一是物质上的,即双胞胎之间的基因更加相似,血缘关系更加紧密;另一种是精神上的,即他们彼此之间保持着某种天然的心灵感应,具有相似的思维方式、更多的共同目标和行动。这些解释有多大的可靠性?在没有确绝的证据之前,我至多承认这只是次要的原因,因为前者源于推理,毕竟不是结论,而后者源于想象,毕竟过于神秘。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平等”,只要利用这两个字作为钥匙,不但可以打开双胞胎家庭合睦的秘密所在,而且有可能在社会学方面获得启示。
我们看到的同性别双胞胎或多胞胎,从天然条件上看,他们几乎是绝对平等的,无论是出生地、年龄、身高、身材、体重甚至是容貌、声音、发色、成长环境、智商(如双胞胎参加高考分数基本相同的例子很多)等都没有明显的差别,让人难分彼此,这是和其他家庭孩子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正是这一区别,使他们之间没有了老大、老二之分,没有了身材高低之分,没有了胖瘦之分,没有了美丑之分,没有了“贫富”(如衣服一样)之分,也没有了智愚之分,于是,他们之间就更加容易相互了解和理解——了解了自己就等于了解了他人,这就避免了其他家庭内的孩子们因为排行、长幼、体力、性别、形象、智力等因素而形成的个体差异,避免了因这些差异而导致的或优越、或自卑、或张扬、或压抑的不同人格,避免了因不同人格而引发的种种非团结、非和平的形态或观念,比如与社会人之间相似但力度较弱的失衡与忌妒、侵犯与反抗、顺从与纵容、阳谋与阴谋、联合与孤立等。因此,同性别双胞胎、多胞胎之间的关系当然就普遍融洽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由天然的平等引发的效应还有良好的延伸和复制能力,使平等的“面积”、“体积”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由于子女们之间没有差别,其父母身上存在的旧观念、偏见、不良习惯、不健全的审美趣味等就不易在子女们身上发生作用,于是父母们就更容易因一视同仁而不由自主地在子女中树立起公平处事的形象。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非双胞胎家庭,有的父母喜欢子女中的老大,有的父母偏偏要溺爱老小;有的父母喜欢要强好胜的子女,有的则喜欢听话、不惹事、示弱的孩子;有的父母让长得漂亮的儿子、姑娘穿上更好的衣服让其更加漂亮,但对不漂亮的子女却“破罐子破摔”;有的农村父母喜欢让老大上学,让老二早早辍学帮自己承担家庭担子,而有的则是相反——这些,都会导致孩子们感到父母处事不公,在个人权利、人格尊严、物质分配、生活待遇、教育公平等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存在“选择性歧视”或“制度性歧视”。这种可以概括为“人生起点不公”的强烈感受不但使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难以融洽,而且还会引发子女们之间的相互忌妒,从纵与横两个方向孕育出许多不利于团结的家庭矛盾。而这一切,在同性别双胞胎、多胞胎家庭却不会发生,即使有所发生,起码在烈度上要弱得多,因为在成员之间相对平等的家庭内,大都会采用民主协商的形式来解决矛盾,一般不会出现子女们对父母“揭竿而起”、父母对孩子们“铁腕镇压”的局面。
总之,在同性别双胞胎或多胞胎家庭内,由于子女之间天生的平等,使作为其监护或管理层的父母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及“工作态度”等方面变得比较公平,这又创造了相对民主和自由的家庭气氛,让“代沟”现象变得更“浅”甚至不复存在,从而使整个家庭变成一个团结、温馨和幸福的小小的“理想国”。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这个发现很新鲜很有趣,但也有点玄玄乎乎,不能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我再举一个异性别双胞胎家庭的例子来进行证实。这种家庭由于介于非双胞胎家庭和同性别双胞胎、多胞胎家庭之间,所以兼具了这两类家庭各自的特点。我的外甥子和外甥女是一对“龙凤胎”,虽然两人相处得比非双胞胎家庭子女好一些,但与同性别双胞胎相比却差得多。为啥?因为性别的差别让他们两个在最基础的条件上不那么均等了。这种现实首先反射到他们的母亲即我的妹妹身上。一是她有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二是两个孩子肤色都较黑、相貌也一般,这种天赋对男孩子影响不大,甚至更显得健康和刚毅,但对于女孩来说,这就是不利的因素了,这两种情况都导致我的妹妹更喜欢男孩。于是,我妹妹在给零食、买衣服及审理两人之间的纠纷时总是向男方倾斜,其结果则使男孩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势,在涉及双方利益的时候总是要占据上风,逐渐成为家庭的既得利益者。我妹妹更不是一个合格的“立法者”或“法官”,在裁判中常常制造出明显的“司法不公”,加上我妹夫是个老实人,不愿也无法对我妹妹的这种做法加以横向的监督,而来自法律、教育、亲属、邻居等外界的监督或形同虚设或薄弱无力,更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孩总是吃亏。小时候女孩还据理力争,还会大哭大闹,对这种具有专制色彩的家长制度和“司法制度”所带来的“家庭不公”和弱势地位表示反抗,但因这种反抗常常不起作用,有时还会招来更多的冷落、训斥和更多的不公,所以她反抗的力度越来越小,时间一长,她便默认了这种“家庭不公”的现实,一到有可能与男孩发生利益纠纷(比如争着用电脑)的时刻,她就主动退让。但是,女孩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沉默、内向、缺乏棱角,比如见到有客人来家里,她只是淡淡地一笑了事,不愿与客人主动攀谈。而与此同时,男孩的个性却得到最充分的伸展,比如我每次去他家,他的表情俨然像个一家之主,非常外向和自信。
每当看到各种场合的双胞胎时,我都会对这个有趣的“双胞胎体制”进行思索,仔细捉摸上苍通以这个隐喻的形式给予我们的社会学启示,并且越来越觉得这是上帝向我们讲解公平之道的教课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是句老话,但至今仍是真理,因为国家、政府的概念就是由家庭概念扩展和延伸而成的,每个家庭都隐藏着国家、政府完整的DNA信息,当然,国家、政府反过来也会影响家庭的形态、性质和功能。按照这个观点来推理,如果我们能把存在于某些家庭且经过历史检验的好机制,持续不断地反映甚至移植到国家、政府机制的肌体之中,国家就会不断文明进步,就有可能把一个微观的理想社会变成宏观的现实的文明之邦。比如我们可以想出办法,让导致同性别双胞胎、多胞胎家庭融洽、幸福的那把神秘的钥匙——人格或人身的真正平等,变成全体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共有和共享。我想,如果我们能实现这一目标,不夸张地说,目前仍然困惑着我们的城乡分治、分配不公、群体矛盾、官员腐败、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等社会难题都有可能得到有效缓解,这个社会有可能变得更加美好。
有人可能又要反驳我,说同性别双胞胎、多胞胎现象是自然现象,存在于其中的平等状态是偶然性的产物,岂能用人工的、常态的办法进行大面积复制和推广?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却没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看到的社会学中的许多常识,最初就源于自然或者偶然的启示,比如现代的住宅理念和制度最初可能源自古人对自然形成的山洞的模仿、改造和推广;比如现代环保制度的核心理念——生态平衡法则,就是来自我们对地球生物链的发现和理解。何况,我们对同性双胞胎、多胞胎体制的借鉴,并非是通过科技途径把所有人都变成同性别双胞胎,也不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苛刻的没有丝毫差异的绝对平等,这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做到。真实的情况是,只要我们能把同性别双胞胎、多胞胎家庭中十分之一的平等理念嫁接到我们的社会大树之上,那就足以改变这棵大树的形态了,那就让我们幸运、惊喜不已了。
2009年8月 郑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