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国顶级文物都成“贡品”——“文化不公”理应打破

(2009-05-18 22:40:50)
标签:

文物

贡品

首都博物馆

文化公平

北京考生

整体素质

杂谈

□岳建国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旅游”。(见5月18日新华网)


    看到这则消息,笔者昔日的一个感受被迅速勾起--那年我第一次进入首都博物馆后,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文物数量的庞大、种类的繁多和艺术的成就,而是这样一个现象:在古代青铜器展馆中,许多价值连城的展品竟然是在与我的老家相邻的南阳淅川县出土的,除故宫保存的文物外,绝大多数文物都来自外省各地!我不解:在自己老家出土的文物怎么就无偿成了北京人的文物,而老家的绝大多数人反而终生都不可能看到它们?当我们期望一睹它们的芳容时,还要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还要给北京人掏钱购买门票?


    于是,我想了很多。在许多城里人的眼里,农村天生就是一个穷地方,总是在拖着全国GDP的后退,总是要靠扶贫、家电下乡等慈善、恩赐的作用才能生存,可是,城市经济的各要素中,原来许多竟然是由农村无偿奉献给他们的啊,比如源于外省农村的重点文物,摆放在博物馆后就成为了北京的重要旅游景点,就成为巨大的摇钱树!这,该怎样解释呢?是否是农民被迫用锦上添花的方式使城里人富上更富?


    还有,用全国人民的税金建造的全国重点大学如清华、北大等,在北京市招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几乎快成为北京人自己的大学了。当这样的丑陋现象受到外省人的质疑时,他们最常用的理由就是北京考生的“整体素质高”,多接纳他们有利于给国家贡献出更多的精英级人才。可是我想问:如果北京考生真的“整体素质高”,那原因是什么呢?北京人不是神,不可能脱离主要靠后天教育而成为高素质人才这个规律吧,如果是这样,那么,北京考生整体素质高,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北京的文化氛围更浓厚,而由文物组成的博物馆最多却是北京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产生了这样的奇怪现象:北京人用牺牲外省农村文化氛围的办法提高北京的文化氛围,北京人用削弱外省农村考生整体素质的办法来提高北京考生的整体素质——这本来就很不公平了,北京人理应在这个问题上羞愧难当了,可是,他们不但不羞愧,而且理直气壮地还要用自己“整体素质高”的理由来排斥外省考生!这是哪门子逻辑啊?现代文明人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吗?


    因此笔者建议:国家从现在起应当牢固树立“文化公平”这个理念,在文化设施建造上要做到基本均衡,不能把国家有关文化建设的财政拨款都放到大城市,而县级以下的地方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博物馆。今后,国家在博物馆建造上一定要向县级小城市倾斜,而不要再以文物安全的理由把地方的最好文物聚集到大城市,这样,各地的文物也许能给农民们带来一点旅游效应和文化氛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