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总编的“咯噔把关法”

(2008-10-26 11:56:24)
标签:

媒体把关

杂谈

媒体总编的咯噔把关法

 

□岳建国

 

本文的题目让人不知所云,但听完有关它的典故你就明白了。

 

据一位在电视台新闻频道作资深编辑的朋友讲,他们的总编不止一次在编前会上晾晒和推广自己在新闻把关上的一个窍门:我在看记者采写的批评稿子时,只要心里轻微地咯噔一下,马上就提醒自己其中存在某种政治问题,不能轻易放过。然后我就细看,如果问题很大很明显,就坚决毙掉,绝对不手软;如果问题不很大、通过修改或删除能解决的问题,要坚决修改,不要马虎放过。这种办法多年来我屡试不爽,如果每位副总、主任、编辑都能用这种办法把关,咱台就不会出问题尤其是政治问题!

 

这个典故让我觉得又新鲜又吃惊,且越想越觉得意蕴无限,回味无穷。

 

作为新闻媒体的总编,当然要对记者采写的稿件进行包括政治原则在内的总体把关,防止违背法律的、虚假的、因倾向性明显而不客观的、趣味不高的稿件在社会上传播。可是,把关的地方应该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大脑,怎么会是只能在情感上作出咯噔肌肉反应的心脏呢?思忖再三,我终于有了一些心得。

 

原来,在这位总编的指导思想中,要把好新闻的政治关,大脑的逻辑能力是靠不住的,只能依靠具有肌肉型条件反射效应的心脏。细想想也有一定道理,如果他让自己的大脑来把关,大脑就会对新闻进行反复的思考,然后再下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大脑也会把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摆到首位,即防止稿子涉及某些敏感话题、不能“破坏”某些地域尤其是本土的形象、充分考虑被批评部门的内心感受等等。但是,大脑的这些原则有时候会被新闻中的某些力量所颠覆,比如某个稿子强烈反映了底层百姓的某种冤屈,而这种冤屈又深深地唤醒了藏在大脑深处的同情心、正义感时,上述原则就有可能被揭露丑恶种情绪和冲动所征服,使稿子中存在的“政治问题”得以“漏网”;相反,如果他用没有思维细胞的心脏这块肌肉来把关,就会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因为心脏对情感信息的反应时间很短,一刹那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这种反应的依据往往建立在由长期积累的教训而酿成的避凶趋吉机制之上,即建立在人体为自我保护而设置的某种本能反应之上,这样,新闻把关当然就安全多了。

 

说简单一点,这位总编反复倡导“咯噔把关法”,就是想让全体新闻工作者,把新闻的政治把关放在独立思考之前去完成,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带领大家自我捕捉、挖掘“避凶趋吉”这个人性的特点,然后将其培育、放大、扭曲成人性的弱点----懦弱、无原则顺从等,并对其“重用”和依赖。至于由责任、正义、公平、高尚、良心、道德、法律等交织而成的真正的新闻价值,则被放在次要的位置!

 

明白了这种现象的存在,许多司空见惯的局面就不难理解了:中央已经反复倡导的价值观,在某个媒体内部仍然被视为洪水猛兽;其他媒体都在争相报道的题材,在某家媒体内却是坚决不能去碰的禁区;某些部门根本不愿或者无力抵触媒体的批评性报道,但某家媒体在其面前却总是退避三舍,等等。总之,这种把关者总是在低估整个社会的开放和开明程度,总是像蛔虫一样钻在某些人的肚子里揣测人家的嗜好,“能叫松松过,别叫闯了祸”。如果自己没有表现出比某些官员更超前、更自动、更严格的政治把关意识,他心里就不踏实。

 

想到这里,我就感到害怕和悲哀,这类新闻把关者在泯灭新闻价值上是何等的机敏、聪明、精明啊,多么善于进行工作上的创新啊,如果全国和他一样的人都能将这种能力用到“正处”,那会是怎样一种局面?然而再想想,又不能过分地指责他挖苦这种人,因为他毕竟和大家一样,同为稻梁而谋,何况他头上那个小小的芝麻乌纱来得何其不易。应该这样来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他们对社会潜规则的娴熟运用及在社会环境中的游刃有余、金身不破,是用无数屈辱和痛苦换来的,他体内那个看似精妙、强大的“内功”或者“软实力”,是在无数教训之后进行的无奈选择,只不过他生活在这种选择中的时间太长,或者因为这种选择给他带来了一点安全感和一些实惠,他对这种选择的痛苦已经麻木了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