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笔者读到了一则有关农民的很另类的新闻——据1月2日《河南商报》报道,最近,郑州部分酸奶、纯牛奶价格突击上涨30%,酸奶公司方面称,此次价格上涨是由于奶源涨价所致。有负责人表示,“不给奶农提高奶源的价格,他们(奶农)就把奶倒掉”。据悉,此次涨价的奶品当中,包括伊利、蒙牛等品牌。
奶农将销不出的牛奶倒掉要说不是新鲜事,但目前的倒和过去的倒有所不同,过去是只要有人收购,能赚一分钱就出手,而现在是如果不赚钱或者赚得少,即使有人收购也要倒掉,不让商家捡便宜(这和“生猪价格太低,就把母猪杀掉”的思维如出一辙)——奶农们由过去无可奈何的屈服,变成理直气壮地动辄使用制裁对方的市场大棒了!
那么,农民们为何有了这种主动向市场“撂挑子”的胆量和能力?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因“民工荒”现象而有所增加,有的人单靠打工甚至能养活一家人;二是经过市场的历练,他们致富的门路比以前更多,可经营的范围比以前更大——这便使许多农民养猪养牛户不必像过去那样赚也坚守、赔也坚守,只能“吊死在一棵树上”,一旦发现养殖业不赚钱或赚得少,立马果断放弃。于是,他们在客观或无意识中制造了市场短缺,倒逼此类产品价格上扬!
农民们的这种做法乍看有些“不地道”,但却是无懈可击的,因为他们从事的是充分的竞争性行业,挥舞的是市场大棒,其结果也无非是农产品的价格向价值的回归。既然我们能对中石油制造油荒、电力公司制造电荒、开发商长期捂盘的垄断行为采取忍耐的态度,有什么理由指责农民的行为呢?在这个时候,由政府出面打压猪肉、牛奶的价格已经完全失去效果,唯一能做的就是吸取这样一个教训:在市场经济的思维和惯性逐渐向农村延伸时,长期厚城市、薄农村的“剪刀差”思维越来越力不从心,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思维,还会遭受农民更多的制裁!
怎么办?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忍受农产品价格越来越高,这似乎不是正路;二是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对生产农产品的农民进行补贴,当这种补贴足以吸引相当多的农民乐意从事农产品生产时,猪肉、牛奶等因短缺而涨价的现象才不会接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