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我就对“做好群众工作”这个说法不认同,因为其前提是公众本来就见识浅、思想疙瘩多,必须由天然正确的官员来开化,给人以居高临下、官推民动的感受。但这种说法目前仍很盛行。据5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日前说,我们有些事情办得不怎么好,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干部不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有些地方推出的发展和改革措施,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听取群众意见不够,又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从孟建柱的话中就可看出,某些干部缺乏民主、科学决策的意识,总是“先斩后奏”,不明白好的决策必须来自公众的意愿,尤其是比较大的决策,最初的思路无论是来自民间、专家或官员,都必须向公众公开,由媒体组织讨论,由人大辩论、投票定夺,最后由政府部门依法执行。很明显,如果政府的决策都是这样产生的,公众就不会不理解和抵制,也就不会出现官员不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事情了。
可见,之所以有“做群众工作”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决策的顺序被颠倒了。某些官员单方面宣布重大决策出台,这类暗箱操作、自以为是、没有集中整个社会的智慧、忽略多方权利的所谓决策,当然会引发公众的质疑。当公众产生抵触情绪时,就用“做群众工作”来善后,说白了就是利用行政的力量和种种便利让公众不得不顺从。如果有些地方的公众坚持不满意,领导们就会认定是决策的官员们“不会做群众工作”!
“做群众工作”这个说法是战争年代的产物。那时群众大多是文盲,眼界狭隘,对于官方的主张,不解释不动员没人能理解;当时的各类决策,不可避免地带着军事决策的烙印,不可能非常民主。可是,我们现在已是人民共和国体制了,是普及了义务教育、有了互联网的时代,岂能继续使用“做群众工作”这类执政方式?
公众的素质未必就不如官员,缺乏制约的权力必然会犯错,一个人的脑袋必然逊色于公众智慧。因此,“做群众工作”的方式必须改变,即变暗箱操作为阳光行政,变被动的“善后”思维为前瞻式的民主思维,变一人拍脑袋决策为公众集体决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