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学历案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育生成 |
《灯笼》学历案
鲍沟中学
【课题与课时】
课题:《灯笼》(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课时:一课时
【课标要求】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概括事件,了解“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思。
【评价任务】
1.能准确提炼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
2.了解“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理解作者的情思。
【学习过程】
一、诗词导入
灯笼,以她的绚丽照亮游子漂泊的路,以她的微热温暖孤行者落寞的魂,以她高踞静默的姿态注视着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有关灯笼的诗句,例如: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唐·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暂得金吾夜,通看火树春。(唐·王《十五夜观灯》)
师: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吴伯箫的《灯笼》,去感受“灯笼”的魅力。
二、出示目标
1.概括事件,了解“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思。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了解)
三、初读“灯笼”,概括事件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扫清字词障碍。
2.活动一:我来说一说
文章以“灯笼”为题,围绕“灯笼”回忆和联想了哪些事?
(生分小组展开交流)
预设
四、品析“灯笼”,探究情感
活动二:我来品一品
1.一品意义:文中的“灯笼”具有哪些民俗文化的意义?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描述进行品析,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表格。
评价任务一:生交流讨论,师引导,完成表格
内容 |
相关描述 |
蕴含的意义 |
村民日常生活 |
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温暖 |
“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
||
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 |
||
乡村艺术表演 |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
||
乡村年节景象 |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
“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
||
历史文化 |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
||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
||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
2.二品情感: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概括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国家的情感。“记忆的网里挤着”怎样的一些“缘”?这些缘“结”着怎样的“情”?
提示:作者“记忆的网里”里“挤着”很多“灯笼的缘”,可按照“事件+情感”的形式进行概括。
预设
接灯上学,母子情切
乡俗还愿,孤客心暖
元宵张灯,乡俗情浓
族姊远嫁,感伤浮沉
朱红描字,迷恋文化
献帝伴灯,岁月沧桑
愿做马前卒,表达宏愿
小结:文章以“灯笼”为线,叙述了很多零散的故事,陈情于事。从对早年乡村生活的深情,延伸到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激情,升华至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宏愿。
五、探究写法,赏析语言
1.活动三:授之以渔——学写法
作者曾自述其一贯的写作模式:“一个人是会凭借了点点滴滴的物什,憧憬到一大堆悠远陈旧的事上去的。”《灯笼》一文是怎样体现这种写作模式的?
(生交流讨论,师引导)
预设
师:散文通常从“小”写起。文章中的“灯笼”,可以说是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的一个微小事物,文中的人物也是一些微末的、被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中的“微小”之人。但作者却能带着珍惜的心情将这些“小”的人和事细心发掘出来,写微小之事,抒细微之情。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主旨。将情感的切入由小到大,由优雅含蓄到雄放壮烈,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让读者不由得从中体会出一些温暖的爱、由衷的喜和不可遏制的神往。
2.活动三:授之以渔——学语言
评价任务二:作者善于运用短句和化用古诗文,使得语言典雅蕴藉。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就其中一点找出一例进行品析。
预设(1)短句——语言简洁、含蓄,有声韵之美。
例句:“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
(2)化用古诗文——语言精美,诗意深沉。
师:吴伯箫认为美文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他早期的文章善于神思飞接今古,挟着传统文赋的神韵,有着强化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意蕴。
例句:
“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化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评价任务三:向课文学写作
文章第2段,作者运用排比写了提起灯笼让他想起的各种声音。请你也运用排比,写一写你听过的声音。
示例:
风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一阵,所有笼里都传出画眉的啼鸣。有的悠忽,如潺潺的溪水在流淌;有的高昂,好像古筝在弹奏;有的舒曼,仿佛是月下的洞箫,呜呜咽咽;有的粗犷,犹如木叶声声。
这琴声忽又扬起,如同湍急的流水,撞上了礁石溅起的浪花;又如舰艇划过海面后荡起的急流,冲到了那极高的地方;又似一条在崇山峻岭间升空的飞龙,盘旋一阵后,向上急冲;随后又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只银燕在时空的隧道里左右徘徊,最后直向上冲,一个“原”字出口,如同珍珠落下,掷地有声。
结束语:吴伯箫的文章很少直抒胸臆,大多采用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融为一体的手法,陈情于事、寓景以情,以散文的笔法行文,自由随意。本文从多方面选材,以灯笼为线索,以小见大,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由生活经历和思亲念乡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附:板书设计
灯笼——忆往——抒怀
个人——家国
以小见大
【检测与作业】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似,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
A.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B.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C.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D.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2.下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残运会的吉祥物“雪容融”,请介绍其构成要素并分析其寓意。
示例:“雪”,象征洁白、美丽,是冰雪运动的特点;“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通过残奥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