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学评一致性智慧课堂”论文集萃(三)
(2020-12-07 18:32:53)
标签:
教育文化 |
守望语文本来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张汪中学
新课堂达标工作的逐渐铺开,对语文教学改革形成了强大的创新驱动力。但语文课的实践性、应用性和人文性的本质是不变的,语文教学可从教学案例剖析入手,理论与实践相验证,在变化中坚守不变,努力上出一堂有意思的语文课。
首先,要谨于教学设计,衡度语文课的节奏感。如《黄河化险》一课,篇幅长、内容多、入手难,在设计教案时,我没有设计和出示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思考:“由题目看,本节课应该解决那些问题?”以此导入新课。从教学反馈看,学生通过思考,轻松抓住了本课的三个重点:什么险?谁化险?怎么化险?接着,根据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从而培养了其概括和归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三个问题是学生自主提出的,因此,他们在解决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及解决问题的责任心,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可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句话是一体两面的,老师应周密设计、审慎把握课堂节奏,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味到语文课堂的意趣。
其次,要善于教学互动,珍惜语文课的“意外”美。在学习《最后一片叶子》过程中,当讨论谁是主角时,学生发生了“意外”的争执:有的说是乔安西,因为她战胜了病魔;有的说是休易,因为她细心照顾朋友,不离不弃;也有学生认为主角是贝尔曼,因为他付出了生命。我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放手让学生讨论。当他们互不相让时,我问道:“最感动你的人是谁?”这时,学生们安静了,大都认为主角是贝尔曼。但有一个学生大胆质疑:“不是贝尔曼,因为描写他的语段很少。”我顺势引导:“描写主角的笔墨必须是最多的吗?”就这样,问题得到了解决。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了解欧·亨利作品的艺术特色。
这一案例说明,人性的本质需求是被尊重、理解和爱,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尊重并珍视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容纳甚至期待语文课上出现的“意外”,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情趣。
再次,要敏于教学反省,回归语文课的质朴性。教《养母》一课时,为了渲染母亲的伟大形象,我在课件中插入了一些赞美母亲的图片、音乐和视频,学生们看得很动情,我讲得也很用心,但是,一位评课老师提出质疑:“设计内容需要如此复杂吗?是否影响文本的内涵解读?”讨论后形成共识: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应适度,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美术课,而应立足语文本位,在文本阅读、理解、思考中教出语文味。于是,我调整思路,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体会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恩及愧疚之情。这堂课不仅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我自己。
这个案例说明,语文课改绝不是形式上的一味求新、哗众取宠,而应删繁就简、返朴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要遵循语言学科的规律,摒弃无益的花样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语文课的质朴之美。
语文教学探索永远在路上,既要与时俱进,也应敢于坚守,在变与不变中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本质与特质,努力追求大语文教学的磅礴与美感,用心上出一堂有意思的语文课。
【作者简介】王宁,张汪中学一级语文教师,本科学历。从教至今,始终秉承“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先后获得滕州市、枣庄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多次荣获滕州市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参与省规划课题《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主持市教研课题《农村初中语文课程愉快教学研究》。
联系电话:18263238668
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童趣
鲍沟中学
让语文课堂回归简单,充满童趣,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语文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正先生在其《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说:“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样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给孩子们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他们才会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思维活跃。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的多种引导。
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设计每一节课的教与学的形式
(一)依据文本的特质,选用合适的学习形式
1.表演模仿,形象理解
描述童年生活、故事类的文本,可以在表演、模仿中学习。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雪地捕鸟”的时候,捕鸟的9个动词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教室打扫工具让孩子们动手操练起来,一番操作下来,孩子们既记住了动词,又重新体会了一下童年的乐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学习 《蚊子与狮子》时,因为是一篇寓言故事,所以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在理清故事内容之后,可以让孩子们分别扮演书中的蚊子、狮子、蜘蛛,孩子们也真的是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角,精彩地再现了文中的故事内容,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寓意。待表演完,一个孩子跑来甜甜地笑着对我说:“老师,今天的语文课真有意思!”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也是甜蜜无比!
2.创设情境,感同身受
在学习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时,对于作者瘫痪后的暴怒无常与母亲的期望,孩子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还有在《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感激之情,孩子们也不能感同身受。这时候,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感受一下残疾人的不便与艰难。比如,让他们坐在板凳上向前走,蒙上双眼走上讲台等等。在孩子们用心切实感受了他们的艰难后,再去品读文本,一切水到渠成。
3.玩游戏,悟道理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巧妙利用这一点也能让生硬的道理变得鲜活起来。比如,我在教寓言《穿井得一人》时,就可以利用游戏让孩子们理解以讹传讹的后果。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全班同学都参与进来。把班级分为4个组,我准备了4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不同的4句话,每一组一张纸一句话,游戏要求第一个孩子看完纸条上的内容之后悄悄地转达给第二个孩子,直到本组的每个孩子都传达完毕,最后由最后那个孩子说出转达的话。由于孩子年龄问题,个别差异,记忆准确与否和传达准确与否,所以到最后大多都不是原来的那个句子了。但是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们个个参与进来,既理解了道理,又在传达中学会传达的基本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一定会掌握得恰到好处。
4.巧用插图,训练表达
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画。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一幅三味书屋的插图,我们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一下。这样做不仅训练学生的观察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还能让初一的学生接触一下说明顺序,为初二学习说明文做个铺垫,一举三得呦!
5.特色朗读,激发兴趣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堂上要做到“读谁像谁”,要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进入文中人物的内心,理解人物的情感。可以说,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语言学习方法,根据文本和课堂的需要,进行多样化、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反复期读指导,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把课文朗读好了,什么语言呀,情感呀,理解呀,语感呀,表达呀……也就都有了。
(二)词语教学,贯穿古今
词语教学不仅是教孩子们怎么读怎么写,给孩子们介绍一下字的古往今来,给这个生字加一点神秘色彩,我想孩子们会记得更深刻,而且还会明白一些作为一个人该具备的责任感。
比如“夫”字,看起来很简单,甚至可以不必书写,可在古诗文默写时很多孩子不以为然地写成“天”。我决定利用课前2分钟时间和学生一起探讨一下这两个字的区别。我问学生:“天字是大字上……”“加一横!”毫无疑问,孩子们抢答出来了。我给孩子们解释:“大指大地,加一横表示天,比地还广大的是天。为什么’‘夫’字的一撇是出头的呢?”王启明回答:“‘夫’指的是人。”我补充:“‘夫’指的是成年的男子,说明男子汉大丈夫比天还大!”这样做,孩子们不仅记住了两个字的区别,还对责任略有体会。古人造字多么睿智。
二、以孩子的语言来设计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
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素质教育要求一切为了学生,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孩子的语言来设计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则是一门艺术。
例如,学习目标“感悟人物形象”中的“感悟”一词会令孩子们倍感茫然,不如换成“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教师的评价用语也要讲究艺术,符合孩子的心理。我认为,“太棒了”“好极了”“你真聪明”等评价用词缺少具体的指向,学生不知道好在哪里,为何好。而且用得多了,则起不到激励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做,例如:有些学生朗读流利,声情并茂,我会给予赞许:“我都被你的朗读深深陶醉了!”回答问题、诵读课文不够令人满意的,我则鼓励他们不要气馁:“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你能再试试吗?我相信这一次你一定会比上一次读得好!”“没关系,再想想,好吗?”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表现,也为全班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课堂中不应只有老师对学生的言行给予关注和评价,也应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评价的能力。如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简单评价一下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能够更加清楚地审视自我,改进自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老师要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站在成人角度想当然,任何学生不懂的东西都有其原因,只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和学生一样大的孩子,才可以理解孩子的思维是多么的可爱,这也是让语文课保持童趣的不二法门!
如何利用评价任务促进深度学习
洪绪中学
评价任务是指用以检测、达成学习目标的具体任务。当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设想“我用什么样的检测工具可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表演、交流、练习、测试、作品等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到了什么,离预设的目标还有多远,以便于自己作出基于证据的教学决策。而教学过程便是落实评价任务的过程。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是现在教学改革的前瞻话题之一,“评价任务”的设计与运用则是我校一直探讨的问题,而两者皆指向学生的有效学习。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们便提出了大胆设想,如果将“深度学习”与“评价任务”结合在一起,它们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呢?能否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合理有效的评价任务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呢?于是,“促进语文深度学习的评价任务设计与运用”便成为了此次语文组有效教学节的活动主题。
以学习活动为主导,师生协同为主体,课程标准为主线是深度课改和深度学习的“新三主”表现。通过观察我校褚老师的公开课《湖心亭看雪》发现,在设计教案时就考虑到了课程标准,课堂上,丰富的学习活动代替了老师的侃侃而谈,而评价任务的呈现又让学生有目标地参与了学习活动。有时候褚老师只负责学习活动的开场白,如开头的导入,那时她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时也协同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都需要教师来引导,这时她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协同者。整堂课以学习活动贯穿,氛围民主、自由,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评价任务,实现了知行统一。在第一板块中,疏通文意知其言。第二板块中,品读圈画找“痴”行,褚老师出示评价任务,指导学生圈点勾画,找出张岱的“痴”具体体现在哪里。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不仅了解了张岱痴迷于高雅脱俗遗世独立的志趣,也学习了利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解读文本的方式,满足了知识的需求,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如此,在这样的圈点勾画中学生是真正理解张岱的“痴”行,并且能通过发自肺腑的朗读表达出来,达到了知行统一的境界。
评价任务,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思考力指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这节课中,老师通过出示评价任务,指导学生说出了张岱“痴”的具体表现和含义,描绘了描绘西湖雪景,体会“痴”景意境美,了解了白描写作方法;体会作者背后的家国之思。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总结,学会了概括,学会了拓展,学会了思考。
首先,评价任务的设计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褚老师设计《湖心亭看雪》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品读课文,描绘本文审美意境,学习白描手法。与之相对应的评价任务是:学生用句式“驾一叶之扁舟,拥毳衣与炉火,慢慢的,湖心亭越来越近了,我看到(
其次,评价任务的呈现方式与学生深度学习相关。呈现评价任务,最关键的一点是“使学生明白”,要使学生理解、明确评价任务。因此,教师要根据任务的特点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处理,而并不拘泥于一两种常用的方式。比如,褚老师在引导学生执行评价任务“品读课文,描绘本文的审美意境,学习白描手法”,是通过PPT呈现图片,并以此为例,学生能够明确评价任务,并围绕评价任务展开学习。从而产生写作方法的迁移,促进了深度学习。
评价任务的设计能否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还依赖于教师的评价素养和学科素养。当出现的评价信息并不指向评价任务时,教师可以通过肯定、反对、提升、追问、转问等方式来处理,使学生明白并执行评价任务,进行深度学习。如在执行评价任务“驾一叶之扁舟,拥毳衣与炉火,慢慢的,湖心亭越来越近了,我看到(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它执行着一种特殊的反馈机制,它是克服教学活动对目标的偏差,使教学活动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好有效的教学评价,必须确定教学评价对象与主体。教学评价的对象,既包括教学的一切方面,又针对为学生。而对学生而言它涉及学生智力、体质、品德、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作为教学活动最终目标实现与否的体现者,当然在教学评价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因此,一般学校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对象主要放在学生身上。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教学活动及其成果更为理想,达到预期的目的。
查阅资料可知,深度学习是与浅层学习相对而言的概念。浅层学习是机械的、接受式的,以记忆和复制为特征,是不求甚解的学习。深度学习则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以反思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度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深度学习强调的是:迁移、批判、运用和创造。
具体上课与观课评价大致如下:
需要知道的是,“评价任务”的设计与运用能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老师的课堂中出现了哪些评价信息能证明深度学习的展开。因此,我们将两个观察小组的主题分别设定为“教师是如何利用评价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学生是如何围绕评价任务进行深度学习的”,试图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观察教师是如何利用评价任务进行深度学习的,学生围绕评价任务的学习是否体现深度学习,分析证明评价任务是否促进了深度学习。
首先进行了“教师是如何利用评价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观察报告。根据课堂实际,一一指出褚老师设计任务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最终得出观察结论:1.评价任务的设计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2.评价任务的设计能否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还依赖于教师的评价素养和学科素养。
接着,做“学生是如何围绕评价任务进行深度学习的”观察报告。根据深度学习的特征:第一,注重知识学习的批判理解;第二,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第三,着意学习过程的建构反思;第四,重视学习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逐一分析学生围绕评价任务的学习是否体现深度学习。
最后做了“如何利用评价任务促进深度学习”的主题报告。提出了“评价任务是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一座有力桥梁”的结论。对教师来说,它是一条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来说,它是一条走向深度学习的捷径。我相信“深度学习”与“评价任务”相碰撞激起的那一抹亮光,一直会照耀着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
附:《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评价任务 |
教师是如何呈现评价任务的 |
教师是如何利用评价任务促进深度学习的 |
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
通过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现象,师友互助释疑。 |
环节一:ppt呈现评价任务:
读准字音:崇祯、更定、 划分句子节奏: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积累文言现象:大雪三日
检测翻译成果:(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1.引导学生字正腔圆读准节奏。在此基础上,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能掌握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积累重点文言虚实词。属于运用,是深度学习的体现。
|
2.品读课文,描绘本文的审美意境,学习白描手法。 |
学生品读圈画找痴行,根据图片用“驾一叶之扁舟,拥毳衣与炉火,慢慢的,湖心亭越来越近了,我看() |
环节一:ppt呈现:驾一叶之扁舟,拥毳衣与炉火,慢慢的,湖心亭越来越近了,“我”看到
环节二: 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学习白描手法,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
1.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用自己的话,连贯生动的语言描绘西湖雪景,体会“痴”景意境美,迁移使用课文中的语言,利用想象,通过追问、提升等方式,出现了学生迁移和创造,属于深度学习,体现深度学习。 2.学习白描手法。回顾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属于写作方法的迁移。此处有小练笔,或许学生能够掌握得更好。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
3.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
知人论世悟“痴”情,结合张岱的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
环节一:提问:文章写于明朝灭亡后,却用明代的纪年,有何深意? |
师友讨论,学生通过作者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概述对“痴”的理解,总结“痴”的含义,对于明朝故国的怀念和伤感痴情。通过追问、提升等方式,出现了学生迁移和创造,属于深度学习。 |
【作者简介】蒋华,滕州市洪绪中学语文教师,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教至今,一直担任语文教师,并且担任班主任。工作中,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同时向学校有经验的先进教师学习,努力改造自己的课堂,从而实现了课堂是育人与教书的主阵地,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级优质课评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与了学校“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的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并荣获“滕州市优秀教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读书先进个人”“滕州市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所撰写《中学语文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学语文的重新定位》等文章在省级刊物发表。
邮箱:hongxujianghu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