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学评一致性”的智慧课堂

标签:
教育文化 |
建设“教学评一致性”的智慧课堂
传统的教学注重老师的教,新课标背景下注重学生的学,新课堂背景下注重的则是“评”和“教-学-评”的一致性。
枣庄市初中语文新课堂达标评价表中,“学习过程”评价的前两条,一是学习内容与目标设计一致,学习环节围绕目标科学合理地展开,清晰、简洁;二是学习活动能有效达成学习结果,课堂评价任务适时展开,学生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目标达成度好。这就从理论上清晰地阐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特质内涵与课堂目标。要达到“教学评一致性”,必须做到以下四点:课程纲要与课堂教学一致性,“教-学-评”课堂结构一致性,文本特质与学习目标一致性,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一致性。
一、课程纲要与课堂教学一致性
语文课程纲要撰写的核心内容是“内容目标(文本特质)”和“单元评价要点”,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则是“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这是新课堂达标的标志性教学环节。学习目标的设计,一要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注重德育渗透;二要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设置目标,根植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材的核心教学内容;三要基于学情、学生认知规律及学习的起点设计目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操作。评价任务的设计,一要依据目标进行;二要具有较强的检测、反馈和诊断功能;三要形式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可量化,操作性强。“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么样”,是教后“复盘”的三问。“教什么”是“过滤”的问题,“怎么教”是“排序”的问题。新课堂背景下,语文课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为教偏了、教错了,越是执着,越是徒劳无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因此,定准学习目标,巧设评价任务,成为新课堂达标的核心要素。
语文课堂教学有时是老师教了,但不等于学生学了;学生学了,但不等于学生学会了。“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向有效教学的,有效教学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其终极目标是关于学生“学会了吗”的教学,是围绕“学习目标”实施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目标”始终在场,“评价”镶嵌在教学活动中,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达效,用证据分析、改进、达成“教了、学了、学会了”。老师的智慧在于课前精准设计,课堂搜集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与学,科学评价学习结果;学生的智慧在于精准学习,真实反馈学习信息,参与评价与检测,灵活巩固学习结果。教师的智慧还在于对学生实施人生规划,学生的智慧伴有精神成长。新课堂须有新策略,新课堂富有新智慧。
二、教学评课堂结构一致性
课堂教学原来关注的是我们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以教师为主导;现在应当转换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课堂主角的美丽转身,需要课堂的革命。新课堂背景下,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要围绕“目标引学、小组竞学、评价促学”来架构,达到教学评课堂结构一致性,以走向更专业的教学。
第一步是目标引学。语文课上学生往往是心理茫然而不知学什么,即使预习了也不知老师教什么,语文不像理科那样教学内容固定,“大语文”的广泛性使语文多姿多彩,也让语文课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碟子喝水——一漫子来”的课堂往往是重点不突出,方向不明确。教师什么都教了,课堂臃肿,而什么都没教深,浅尝辄止,辛苦白费;学生水过地皮湿,学无着重点,知识积累少,语言运用浅,无技能可言,更无素养可谈。因此,通过“展示目标”引导学习,尤为必要。“展示目标”不要突兀,教师可以通过文体知识、背景知识等作一解读,然后水到渠成地点出目标关键词,然后或朗读、或板书,强化记忆,使其贯穿课堂始终,而不偏离。目标为始,目标为终。
第二步是小组竞学。管理的高效之一在于健全而和谐的组织,学习小组是课堂上有效学习的基本单位。学习任务的落实主要靠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结果在小组之间一定有先后优劣之分,无形之中就制造了小组竞学。学习任务多,可以分解到不同的小组来完成,在反馈展示时同样有竞争力。先有自主探究,才能有合作交流。教师加以智慧地表扬、奖励或小组积分,定会达成小组竞学的有效、高效,因为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表现欲是无穷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目前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语文课堂更要利用好学习小组,大胆放手,科学调控。教师把读写听说的机会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一堂课的成功有效与否,把教师的话和学生的话分别加起来,一比较就知道了。
第三步是评价促学。评价任务来源于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依学习目标而定,学习目标从文本特质衍生出来。评价任务必须按照学习任务分步实施,镶嵌在学习任务之后。“评价促学”首先是达标的“发动机”。先把名词性偏正短语的“文本特质”,变成动词性动宾短语的“学习目标”,再运用诸如“绘声绘色朗读”“正确圈画写出”“分类辨别选择”“用文学语言评述”“从修辞角度赏析”“模仿言行表演”等易于操作、检测、量化的动词短语,由“学习任务”过渡到“评价任务”,预设好评价标准,或教师评价,或学生评价,进而达成学习目标。要注意的是评价任务不只是简单的检测题,还要有驱动性、灵活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技巧性,驱动学生的表现欲,启发学生生成、创新,成为提高课堂质量的检测达标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成为主体。“评价促学”其次才是达标的“助推器”。评价的同时需要提升,需要规范语言表达,提升表达效果。课堂上教师则需要有问题解答的预设,通过启发、引导,成句、成文,形成共识(或公式)、读写巩固,生成创新、催生提高。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必须成为主导。
最后,语文课堂还很有必要拓展延伸,文道提升。用教材教,学这篇,会那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每一篇课文的感悟和启迪都提升到人生和人类生命共同体这个高度上来,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四大语文核心素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使教学有高度,学习有意义。
三、文本特质与学习目标一致性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向,即是从“课程标准”到“课程纲要”的转化,课堂角色定位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的转变,即是从“了解”“积累”“感悟”“品味”“赏析”等不易检测的“课程标准”用语,向“诵读”“画出”“列举”“选择”“形成”等易于操作和达标的“课程纲要”的表述的转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上的“教学目标”自觉转化成了“学习目标”,“教与学”的问题转变成了“教-学-评”一致性,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也不自觉地转换成了“读写听说”。以上说法的转化、排序的转换、内容的过滤,是新课程理念的提升,是凸显“学生主体”的本真回归。
学习目标来源于于教学重点和文本特质。文本特质是实施课程纲要以来一个非常鲜活而又时尚的词语。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标志性属性,即文本特质。文本特质决定了该文本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在教材内容中的特殊位置,也就决定了围绕该文本采取的独有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探究该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独特的价值定位,然后精准地、创新地进行文本解读。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来看,文本特质不外乎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容特质,文本技巧与艺术手法的形式特质,“文”和“道”不可偏废任何一个,二者权重不必对等,大小多少可依文本而定,但必须做到“文道统一”。
语文课本里的教读篇目属于主题型文本,它的特质一是思维方法和鉴赏方法,二是情感熏陶和思维提升,侧重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自读篇目和一部分教读篇目属于语用型文本,它的特质侧重于语言的积累和训练。文本特质的定位要依据文本内容和文体特征,靠的是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功力,需要在阅读、内化有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大道至简,挖掘、呈现出文本独有的特质,哪怕是一个“点”。宋士振老师执教的《春望》里的“望”字就是一个特质点,通过抒写望之景、望之感、望之思、望之人,展现了杜甫满目萧然、家国之思的悲悯情怀。“律诗的音韵之美、杜甫的家国情怀”应当是文本特质,依次拟定的学习目标也很准确:读诵,品味音韵之美;吟诵,品析表达之妙;体悟,学习儒士精神。张丽老师执教的《伊索寓言》,把“生动形象的描绘、谦虚谨慎的品格”作为文本特质,从而拟出了“讲述寓言故事,说出包含的道理;形象描绘故事情节,说出关键词的妙用;学习谦虚、谨慎的人格品质”三个学习目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咏自然”都写到“猿声”:《三峡》里“常有高猿长啸”“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里“猿鸟乱鸣”,《与朱元思书》里“猿则百叫无绝”——不同的文本则有不同的特质,这个“猿声”就有了“比较阅读”的开发价值:《三峡》里的猿声是为了衬托山高峡长和三峡秋景的萧瑟、肃杀气氛,而另两篇则是为了渲染美丽的自然景色,让山川有色有声,富有生机与活力。
可是,一节课45分钟的课堂时间有限,文本生命力无限,什么都想教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有教好。所以,全面出击往往不如定点突破。《藤野先生》一文,如果作为叙事性散文来教,可以把“藤野先生的形象”“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我’的爱国情感”“冷峻、犀利的语言”等作为文本特质。但也可以开发出另外两个富有新意的文本特质。
一是文章的“白描手法”。白描手法是用寥寥几笔刻画人物、景物特征的手法,重在传神。设计的要点是:列出文章里写到的人物、场景,分别找出对这些人物和场景的“白描”,赏析奇妙处。人物有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学生,场景有留学生会馆、客店、看幻灯片时、北京寓居等。白描手法是鲁迅极力提倡的,掌握得又极为娴熟,抓住这一突破口来设计,以点带面,可以收到以一当十的奇效。
二是“曲笔”语言表达。鲁迅的散文在语言上有明显的杂文特点,即善用“曲笔”——用委婉含蓄的笔触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如对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文章不说丑态百出,而是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不说仙台的居住环境有多差,自己只说那里蚊子多,靠近监狱,让读者自己体会。该设计思路的要点是引导学生画出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是曲笔,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并归纳作者用曲笔的常用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幽默、嘲讽等独特效果。
四、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一致性
学期“课程纲要”里的“单元评价要点”,可以按照“积累与运用”“综合实践”“阅读理解”“写作”等考卷项目去设计,而课时“评价任务”则必须依学习任务而定。学习目标从文本特质衍生出来,评价任务按照“学习任务”分步实施。把学习目标转换、分解成学习任务,依据学习任务设计评价任务,一定意义上怎么学就怎么评,几个学习任务基本上就要有几个评价任务。教师组织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催生学习信息,以学习信息研判学情,因学施教,用证据证明学生学会。学习与评价过程中一般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任务布置清晰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用诸如“抄写”“朗读”“标画”“列举”“挑选”“比较”等词语,用诸如“拟成一个主谓句”“一句话概述”“四字短语评价”“把题目补充完整”等易于操作和达标的句子表述学习任务。
二是分解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多的时候,可以平均分配到所有学习小组,省时高效,也不必担心小组没有分到的任务被忽略,因为在集体反馈的时候,他们又成为了学习者。
三是自学与交流的时间分配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须先有自己的见解,然后才能进行小组交流。教师通过观察个体,关注全体,采取巡视、倾听、解疑等方式,及时收集学习信息,及时反馈有价值的学习信息,利用学习信息调整教与学。
四是小组展示之中有评价,之后要有规范与提升。评价参照评价任务标准进行,或准确、简洁、全面、丰富,或有高度、有深度、有意义、有意思,或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评述精当、概括完整;或填空、选择、赏析、写作等。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一定有一个规范与提升的阶段,教师的预设可以形成规范的解读与赏析,或形成语文公式、语文口诀,重要的需要学生做课堂笔记,最后强化、巩固下来,使教得更有趣,学得更有劲。
《春望》以“读准字音、读出诗韵、读出诗味、动情吟诵”的学习任务,到紧扣“望”字品析表达之妙、“诗圣”“史诗”课堂检测的评价任务,《伊索寓言》以“我来讲故事、我来丰富故事”的学习任务,到“我来读一读、我来说一说、我来比一比、我来写一写”的评价任务,都做到了一致性。
以《藤野先生》第3课时为例,“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叙述“我”思想情感变化的过程,评述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赏读简洁、幽默而又冷峻、犀利、耐人寻味的语句,鉴赏使用反语手法进行辛辣讽刺的语言。
“学习任务”分解为:
第一、二组:赏读1~3段。一组画出议论、抒情的词句,评述爱国情感;二组鉴赏“无非”“标致”“精通时事”等词句。
第三、四组:赏读4~5段。三组画出议论、抒情的词句,评述爱国情感;四组鉴赏“大概”“居然”等词句。
第五、六组:赏读24~31段。五组画出议论、抒情的词句,评述爱国情感;六组鉴赏“所以”“当然”“何尝”等词句。
“评价任务”嵌入到反馈展示之中。一是“评述爱国情感”:我从___________词句中,读出了“我”___________的爱国之情。二是鉴赏词句:“______”这个词属于______词(词性),意思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体现了文章语言___________的特点。最后引入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相关文段,设计如下的课堂评价任务:假如1936年10月鲁迅于逝世前弥留之际,忽然想写信给恩师藤野先生,请你代他写出这封信,联系时代背景,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大大提升,也会倍加珍惜展示机会,展示起来声情并茂,有模有样。在师生的共同评价中,光耀加身,即使未能得到参与的同学也会跃跃欲试,热血满身。——其实这就是成长,学生课堂上的精神成长。
“教学评一致性的智慧课堂”有5项观察量规:1.教学评一致性及过渡连贯有效性观察。2.教师理答方式观察。3.课堂互动观察。4.问题练习设置效度观察。5.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观察。这5项观课量规就如同奥运会的五环一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全面而科学地观察、评价课堂,使教、学、评达到高度一致,让课堂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