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学评一致性”的智慧课堂

标签:
教育文化 |
建设“教学评一致性”的智慧课堂

枣庄市初中语文新课堂达标评价表中,“学习过程”评价的前两条,一是学习内容与目标设计一致,学习环节围绕目标科学合理地展开,清晰、简洁;二是学习活动能有效达成学习结果,课堂评价任务适时展开,学生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目标达成度好。这就从理论上清晰地阐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特质内涵与课堂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有时是老师教了,但不等于学生学了;学生学了,但不等于学生学会了。“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向有效教学的,有效教学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其终极目标是关于学生“学会了吗”的教学,是围绕“学习目标”实施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目标”始终在场,“评价”镶嵌在教学活动中,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达效,用证据分析、改进、达成“教了、学了、学会了”。老师的智慧在于课前精准设计,课堂搜集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与学,科学评价学习结果;学生的智慧在于精准学习,真实反馈学习信息,参与评价与检测,灵活巩固学习结果。教师的智慧还在于实施人生规划,学生的智慧伴有精神成长。新课堂须有新策略,新课堂富有新智慧。
一、课堂结构一致性
课堂教学原来关注的是我们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以教师为主导;现在应当转换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课堂主角的美丽转身,需要课堂的革命。新课堂背景下,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要围绕“目标引学、小组竞学、评价促学”来架构,达到教学评课堂结构一致性,以走向更专业的教学。
目标引学。语文课上学生往往是心理茫然而不知学什么,即使预习了也不知老师教什么,语文不像理科那样教学内容固定,“大语文”的广泛性使语文多彩多姿,也让语文课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碟子喝水——一漫子来”的课堂往往是重点不突出,方向不明确。教师什么都教了,课堂臃肿,而什么都没教深,浅尝辄止,辛苦白费;学生水过地皮湿,学无着重点,知识积累少,语言运用浅,无技能可言,更无素养可谈。因此,通过“展示目标”引导学习,尤为必要。“展示目标”不要突兀,教师可以通过文体知识、背景知识等作一解读,然后水到渠成地点出目标关键词,或朗读、或板书,强化记忆,使其贯穿课堂始终,而不偏离。
小组竞学。管理的高效之一在于健全而和谐的组织,学习小组是课堂上有效学习的基本单位。学习任务的落实主要靠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结果在小组之间一定有先后优劣之分,无形之中就制造了小组竞学。学习任务多,可以分解到不同的小组来完成,在反馈展示时同样有竞争力。教师加以智慧地表扬、奖励或小组积分,定会达成小组竞学的有效、高效,因为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表现欲是无穷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目前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语文课堂更要利用好学习小组,大胆放手,科学调控。教师把读写听说的机会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一堂课的成功有效与否,把教师的话和学生的话分别加起来,一比较就知道了。
评价促学。评价任务来源于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依学习目标而定,学习目标从文本特质衍生出来。评价任务必须按照学习任务分步实施,镶嵌在学习任务之后。“评价促学”首先是达标的“发动机”。先把名词性偏正短语的“文本特质”,变成动词性动宾短语的“学习目标”,再运用诸如“绘声绘色朗读”“正确圈画写出”“分类辨别选择”“用文学语言评述”“从修辞角度赏析”“模仿言行表演”等易于操作、检测、量化的动词短语,由“学习任务”过渡到“评价任务”,预设好评价标准,或教师评价,或学生评价,进而达成学习目标。要注意的是评价任务不只是简单的检测题,还要有驱动性、灵活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技巧性,驱动学生的表现欲,启发学生生成、创新,成为提高课堂质量的检测达标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成为主体。“评价促学”其次才是达标的“助推器”。评价的同时需要提升,需要规范语言表达,提升表达效果。课堂上教师则需要有问题解答的预设,启发、引导,成句、成文,形成共识(或公式)、读写巩固,生成创新、催生提高。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必须成为主导。
二、文本特质、学习目标一致性
学习目标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教学重点和文本特质。
文本特质是实施课程纲要以来一个非常鲜活而又时尚的词语。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标志性属性,即文本特质。文本特质决定了该文本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在教材内容中的特殊位置,也就决定了围绕该文本采取的独有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探究该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独特的价值定位,然后精准地、创新地进行文本解读。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来看,文本特质不外乎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容特质,文本技巧与艺术手法的形式特质,“文”和“道”不可偏废任何一个,二者权重不必对等,大小多少可依文本而定,但必须做到“文道统一”。
部编版语文课本里的教读篇目属于主题型文本,它的特质一是思维方法和鉴赏方法,二是情感熏陶和思维提升,侧重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自读篇目和一部分教读篇目属于语用型文本,它的特质侧重于语言的积累和训练。文本特质的定位要依据文本内容和文体特征,靠的是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功力,需要在阅读、内化有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大道至简,挖掘、呈现出文本独有的特质,哪怕是一个“点”。
比如《藤野先生》一文,如果作为叙事性散文来教,可以把“藤野先生的形象”“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我’的爱国情感”“冷峻、犀利的语言”等作为文本特质。但也可以开发出另外两个富有新意的文本特质。
一是文章的“白描手法”。白描手法是用寥寥几笔刻画人物、景物特征的手法,重在传神。设计的要点是:列出文章里写到的人物、场景,分别找出对这些人物和场景的“白描”,赏析奇妙处。人物有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学生,场景有留学生会馆、客店、看幻灯片时、北京寓居等。白描手法是鲁迅极力提倡的,掌握得又极为娴熟,抓住这一突破口来设计,以点带面,可以收到以一当十的奇效。
二是“曲笔”语言表达。鲁迅的散文在语言上有明显的杂文特点,即善用“曲笔”——用委婉含蓄的笔触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如对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文章不说丑态百出,而是用两个比喻来形容;不说仙台的居住环境有多差,自己只说那里蚊子多,靠近监狱,让读者自己体会。该设计思路的要点是引导学生画出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是曲笔,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并归纳作者用曲笔的常用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幽默、嘲讽等独特效果。
三、学习任务、评价任务一致性
把学习目标转换、分解成学习任务,依据学习任务设计评价任务,一定意义上怎么学就怎么评,几个学习任务基本上就要有几个评价任务。教师组织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催生学习信息,以学习信息研判学情,因学施教,用证据证明学生学会。目标为始,目标为终。
一要做到任务布置清晰明确。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用诸如“抄写”“朗读”“标画”“列举”“挑选”“比较”等词语,用诸如“拟成一个主谓句”“一句话概述”“四字短语评价”“把题目补充完整”等易于操作和达标的句子表述学习任务。
二是学习任务多的时候,可以平均分配到所有学习小组,省时高效,也不必担心没有分到的任务被忽略,因为在集体反馈的时候,他们又成为了学习者。
三是自学与交流的时间分配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须先有自己的见解,然后才能进行小组交流。教师观察个体,关注全体,采取巡视、倾听、解疑等方式,及时收集学习信息,及时反馈有价值的学习信息,利用学习信息调整教与学。
四是小组展示之中有评价,之后要有规范与提升。评价参照评价任务标准进行,或准确、简洁、全面、丰富,或有高度、有深度、有意义、有意思,或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评述精当、概括完整;或填空、选择、赏析、写作等。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一定有一个规范与提升的阶段,教师的预设可以形成规范的解读与赏析,或形成语文公式、语文口诀,重要的需要学生做课堂笔记,最后强化、巩固下来,使教得更有趣,学得更有劲。
以《藤野先生》第3课时为例,“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叙述“我”思想情感变化的过程,评述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赏读简洁、幽默而又冷峻、犀利、耐人寻味的语句,鉴赏使用反语手法进行辛辣讽刺的语言。
“学习任务”分解为:
第一、二组:赏读1~3段。一组画出议论、抒情的词句,评述爱国情感;二组鉴赏“无非”“标致”“精通时事”等词句。
第三、四组:赏读4~5段。三组画出议论、抒情的词句,评述爱国情感;四组鉴赏“大概”“居然”等词句。
第五、六组:赏读24~31段。五组画出议论、抒情的词句,评述爱国情感;六组鉴赏“所以”“当然”“何尝”等词句。
“评价任务”嵌入到反馈展示之中。一是“评述爱国情感”:我从___________词句中,读出了“我”___________的爱国之情。二是鉴赏词句:“______”这个词属于______词(词性),意思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体现了文章语言___________的特点。最后引入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相关文段,设计如下的课堂评价任务:假如1936年10月鲁迅于逝世前弥留之际,忽然想写信给恩师藤野先生,请你代他写出这封信,联系时代背景,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