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文本特质巧设评价任务——兼评课堂教学《精神的三间小屋》

标签:
教育文化 |
抓准文本特质
——兼评课堂教学《精神的三间小屋》
语文课程纲要撰写的核心内容是“内容目标(文本特质)”和“单元评价要点”,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则是“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这是新课堂达标的标志性教学环节。学习目标的设计,一要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注重德育渗透;二要基于语文课程标准设置目标,根植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材的核心教学内容;三要基于学情、学生认知规律及学习的起点设计目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操作。评价任务的设计,一要依据目标进行,具有较强的检测、反馈和诊断功能;二要形式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可量化,操作性强。“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么样”,是教后“复盘”的三问。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为教偏了、教错了,越是执着,越是徒劳无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因此,抓准文本特质,巧设评价任务,成为新课堂达标的核心要素。
一、抓准文本特质
文本特质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一个非常鲜活而又时尚的词语。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标志性属性,即文本特质。文本特质决定了该文本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在教材内容中的特殊位置,也就决定了围绕该文本采取的独有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探究该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独特的价值定位,然后精准地、创新地进行文本解读。从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来看,文本特质不外乎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容特质,文本技巧与艺术手法的形式特质,“文”和“道”不可偏废任何一个,二者权重不必对等,大小多少可依文本而定,但必须做到“文道统一”。
语文课本里的教读篇目属于主题型文本,它的特质一是思维方法和鉴赏方法,二是情感熏陶和思维提升,侧重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自读篇目和一部分教读篇目属于语用型文本,它的特质侧重于语言的积累和训练。文本特质的定位可以参照“三维”而定,更要依据文体特征而定,这靠的是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功力,需要在阅读、内化有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大道至简,挖掘、呈现出文本独有的特质,哪怕是一个“点”。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咏自然”都写到“猿声”:《三峡》里“常有高猿长啸”,《答谢中书书》里“猿鸟乱鸣”,《与朱元思书》里“猿则百叫无绝”——不同的文本则有不同的特质,且有“比较阅读”的开发价值。
课堂时间有限,文本生命力无限,什么都想教的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教着。所以,全面出击往往不如定点突破。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比喻论证”就是一个精准的文本特质,因为这篇哲理性散文还运用了对比论证等手法,不必都拿来教。台儿庄的执教老师依此拟定了“评述比喻论证方法之妙”的学习目标也是精准的,通过比较阅读的途径探讨“第一间小屋”运用比喻论证方法的妙处,并形成“赏析公式”,然后训练学生“第二、三间小屋”运用比喻论证方法的妙处,并通过“学这篇、会那篇”环节,拓展学习冰心的《谈生命》,评述比喻论证方法之妙,也是扎实训练、真实达标。
可是,语文不止眼前的试卷,更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执教老师利用大半节时间进行语文公式化教学,是去“语文味”的固化课堂。拟定的“积累词语,提炼观点”不是文本特质,衍生为学习目标也有点偏颇,因为“积累词语”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提炼观点”是学习任何一篇议论性文章必须的基本技能。本文的另一特质应当是“学生的精神成长”,毕淑敏写作本文的目的也应该是启迪读者建好自己精神的三间小屋,促发人的精神成长。由此确定“分享自己的精神成长故事”作为另一个“学习目标”,学生一定会认真地学习课文与借鉴文本,一定会大有“故事”所讲,老师有得引,学生有得说,“分享”也一定会异彩纷呈,从而上出一堂富有“语文味”的课。此环节可以分配一半时间,或更多一点。
二、巧设评价任务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向,即是从“课程标准”到“课程纲要”的转化,课堂角色定位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的转变,更是从“了解”“积累”“感悟”“品味”“赏析”等不易检测的“课程标准”用语,向“诵读”“画出”“列举”“选择”“形成”等易于操作和达标的“课程纲要”的表述的转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上的“教学目标”自觉转化成了“学习目标”,“教与学”的问题转变成了“教-学-评一致性”,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也不自觉地转换成了“读写听说”,说法的转化和排序的转换,是新课程理念的提升,是凸显“学生主体”的本真回归。
学习目标从文本特质衍生出来,评价任务依学习目标而定。学期“课程纲要”里的“单元评价要点”,可以按照“积累与运用”“综合实践”“阅读理解”“写作”等考卷项目去设计,课时“评价任务”则必须按照“学习目标”分步实施。先把名词性偏正短语的“文本特质”,变成动词性动宾短语的“学习目标”,再运用“声情朗诵”“正确圈画写出”“分类辨别选择”“用文学语言评述”“从修辞角度赏析”“模仿言行表演”等易于操作和检测、量化的动词短语,由“学习任务”过渡到“评价任务”,预设好评价标准,进而达成学习目标。“评价任务”不能是简单的“检测”,要有驱动性、灵活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技巧性,驱动学生的表现欲,启发学生生成、创新,成为提高课堂质量的发动机和助推器。语文复习课可以把嵌入在“教与学”之后的“评”,提示前置在“教与学”之前,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目标性,“教与学”之后再回归到“评”,复习效率会更高。
依据《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文本特质——学生的精神成长,确定“分享自己的精神成长故事”的学习目标,“教-学-评”的任务可安排如下:
学习任务一:声情朗读全文;
学习任务二:三人分别诵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段落——“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盛放我们的事业”“安放我们自身”;
学习任务三:三人分别分享(或全体共同写出、展示)精神成长故事《我长大了》——“爱(或恨、或爱与恨)的故事”“我的学业故事”“我心里的我”。
评价任务一:共同推举“声情朗读”的三个优秀学习小组,表扬奖励(或量化积分);
评价任务二:三个获奖小组各推选一名同学分别诵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段落,读后从抑扬顿挫、神态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评述,推选出诵读冠、亚、季军,予以表扬奖励;
评价任务三:三人分享《我长大了》精神成长故事。学生点评,评选出讲故事的冠、亚、季军,予以表扬奖励。
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大大提升,也会倍加珍惜展示机会,展示起来自然会声情并茂,有模有样。在师生的共同评价和评选中,荣耀等身,光耀加身,即使未能得到参与的同学也会跃跃欲试,热血满身。
——其实这就是成长,学生课堂上的精神成长。
课这样上起来能不达标吗?甚至会在学生一辈子的求学生涯中,给他们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