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习行为的设计者

标签:
教育杂谈 |
做学习行为的设计者
洪绪中学
教育是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教师既是科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导师。课堂教学行为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指导者,更是学习行为的设计者。“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课堂效益的核心是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就最初依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科学设计。
一、教师是学习行为的设计者,要规避传统教案仅是教学内容的排列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只注重教师的教与导,而不注重学生的学与练,或学生的学习行为少之又少,教案就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排列与组合,教法大于学法,教法多于学法。这样,教学效益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学生常常“不买账”。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科学设计好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卖得精”不如学生“买得精”。因此,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站在讲台上灌输知识,而是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和指导者。
关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提供学习平台,多种信息刺激学生,有利于提高理解力。针对知识、能力、智慧与核心素养,学生相对应的关键行为是认知、提升、发展、实践应用。教师通过学生的视、听、嗅、味、触等五种感觉,设计读、写、听、说、思、议、做、演等多种学习活动,把一切知识与技能变成可操作的东西。正如丁肇中博士解读的“格物致知”那样,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亲手实践获得知识。
二、课堂教学要有设计意识与行为,并及时做出评价与引导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为我们指出了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该改什么”“该怎么改”的改革方向,是新时代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军号”,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设计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方法,特别设计学生学习的行为,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科学、高效。
首先,通过学生的一首小诗,我们看设计意识。
《如果可以选择》——如果可以选择,我想成为一颗种子。坐在树上,看着白天的太阳,夜晚的天空,一切都不复杂。开心时,开花;伤心时,落叶。
这首诗的设计有三点:一是手法,比喻、象征;二是诗言志,释放的是天性、自由;三是展现诗歌的形象,一棵树上的这颗种子活灵活现,给人以美感。正吻合了“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应当具备这种设计意识和设计行为。
学习活动就是基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或某一任务的完成,而融入了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的学习行为。按照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特点,常见的学习活动有:聆听、观摩、对话、讨论、辩论、访谈、朗读、演讲、报告、表演、评论、创作、设计实验装置、制作模型、测试、编制图表等。学习活动不能忽视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体验,教师还需要及时做出评价与引导。
读。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预习时自读,巩固时齐读;感知时朗读,感悟时默读;感染学生时要有声有色地范读,有不同人物形象时要分角色读,找重要精美句段要跳读,诗歌、散文要诵读并指导诵读。因为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重视阅读才能上出“语文味”。理科的概念、定义、定理等,同样需要大声地读出来、背出来。
写。写是落实手段,不写字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生字词要写,疑难字词要辨析,精美语段要摘抄,写作技巧要融入作文片断练习中,不做记录的语文课本是得了“白化病”的不健康的课本。理科的当堂演算就自不必说了。
听。听是耳的功能,课堂上的声音应是声声入耳的。美妙而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动听悦耳,幽默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使入脑入心;空洞、啰嗦、不清晰、不准确的语言容易使烦躁不安、开小差。
说。《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教师要讲的话最好让学生说出来,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答案是学生讨论解决出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候,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最成功、最有效的时候。一堂课成功与否,把教师说话的时间与学生说话的时间分别加起来一比较,就知道了。语言干净的老师上课不累,条理清晰的老师学生听课不累。课堂教学就是别让学生闲着,一堂课下来,让学生有一种健康的疲劳感。
思。思是悟的前提,悟是思的结果。在学生有疑难而思考的时候,教师只做点拨和启发,留有足够的时间空白,切忌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要让学自致其知。《白杨礼赞》里有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那就是“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是要用“在‘白杨树’前面加上一个最恰当的定语”做铺垫,然后通过小组活动找出答案,即白杨树赖以生存的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的景美,笔直挺拔的形美,坚强不屈的神美,从而带动对全文的朗读与赏析。
议。课堂辩论是最动听的课堂交响乐,竞学竞答,生龙活虎,欢呼雀跃,是激情燃烧的课堂,理性思辨,形象描绘,有说有唱,是课堂欢乐的乐章。思维碰撞的课堂一定会有思想的火花在闪现,知行灵动的课堂一定会有精彩的精神人生在成长。小组合作学习当用在学生不得其解,不能独立完成,必须通过交流才能完成的时候,不能作为形式应景出现。启而不发时,是我们启不得法,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一下“小组交流一下”,然后还得形成共识,派出展示代表,回答不完整时其他组员补充,最后教师或同学给予中肯的评价。
做(演)。巧妙的动词运用需要模拟体会,典型的角色形象需要模拟表演,有趣的课本剧需要编演,配乐朗诵、歌曲烘托、唱段再现,更能起到情景交融、升华主题的作用。理科的实验课更是学生亲手实践的好机会,真正是“知行灵动,跃彩人生”。
三、学习活动设计的步骤:示范——体验——反思——实践
无论是课程、学科、单元、课时、片段,不管在哪一个层面上进行设计,都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目标——我要到哪里去?方法与途径——我怎样到那里去?结果认可——我是否真到了那里?
以教读小学生“助人为乐”为例。除了传统的读、写、解与造句教学以外,完全可以设计出活动教学:用手绢蒙蔽上小学生的双眼,让他摸到正前方10米处静止的篮球。小学生在行进的过程中,不免会走不成直线而偏离方向,这时老师就鼓励其他同学帮助他。或语言导航,或手拉手牵引,甚至会把篮球抱起来塞给蒙眼学生。这时高兴的不仅是被蒙眼学生,更是那些帮助他的学生,笑得最灿烂的或许就是那个塞球的学生。小学生在体验“助人为乐”的基础上,会不自觉地反思、应用,诸如帮助盲人过马路,给行动不方便的老人递东西,这就是实践的结果。
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步骤一般是:示范——体验——反思——实践。
示范与体验。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就来得很有必要。教师的板书、朗读演讲、普通话等自不必说,教读《背影》时模拟朱自清父亲爬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慢慢抬起右腿,且抬了又抬,身子向左微倾……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学生表演时定会模仿得很逼真,“攀”“缩”“倾”等动词的妙用,会理解得更深透。
反思与实践。反思是学生体验后的再学习、深学习,实践则是反思后的生成与升华。教读《三峡》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是全文共四段,每段各用两个字概括三峡之美,美在何处。二是各用七个字概括每一段大意(其中要包含时令词语),最后形成一首七言诗。学习过程中,个人完成不好的或完不成的,就必须通过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后的合作交流与探究,辨析、选择,遣词、造句,教师及时评价与引导,最后形成一致的学习结果:峡长山高不见日,沿溯阻绝夏襄陵。清荣峻茂春冬时,秋来猿啸肃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