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摄影 |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成为二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石柱木构。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此门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阔五间,深2间,3门,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梁枋肥宽,平板枋高狭,均呈清代特点,只有外檐八角石柱侧角升起,当是明代遗物。
“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意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此处借“弘道”二字,赞扬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另有一层意思是说人们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才将是前途无量。(孔子认为,人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能主动地、逐渐地认识原来未被人知的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是之谓“人能弘道”;而万事万物的规律和原理是无意识的客观存在,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它只是被动的被感知,被感知得多少,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发挥的程度,是之谓“非道弘人”。)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点,反映了他的人本思想,具有唯物辩证的成分。


另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

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是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










万世师表,斯文在兹。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南亚诸国。

清世宗书“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

载帱齐德,圣集大成
诗礼堂,始建于宋代。原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拜谒孔庙驻跸之所,后供孔氏族人祭祀时斋居,并做讲学之用。金代重建,明弘治时,为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命名诗礼堂。明弘治十七年因东庑东迁,诗礼堂也“稍迁而东”重建。清代时祭祀前在诗礼堂演礼,圣祖、高宗祭祀孔子时曾在此听孔子后裔讲解经书。
诗礼堂是纪念孔子教子学诗礼的地方。据《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里见儿子孔鲤从身边走过,问:“你学诗了没有?”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即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于是孔鲤回去后认真地学习《诗经》。隔了一段时间,孔子又问孔鲤,“你学礼了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即不学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孔鲤又认真地学习《礼记》。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故事,历来被传为美谈,其后裔自称“诗礼世家”。元代孔子五十三代孙“衍圣公”孔治“坐堂私第,名以诗礼,誓不忘过庭之教”;明弘治年间于孔子故宅内重建诗礼堂纪念孔子,祭祀前在此演习诗礼。清康熙、乾隆皇帝还亲自题写了“则古称先”的匾额和“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至教学礼学诗”的对联,刻制后悬挂在堂内。
诗礼堂院内有一株唐槐和两棵银杏树,虽历经千载,仍枝叶茂密,尤其偏西那株雌银杏,至今仍硕果累累,孔府宴上一道名菜“诗礼银杏”即来源于此。此菜清香甜美,柔韧筋道,可解酒止咳,成菜色如琥珀,酥烂甘馥,十分宜人,是孔府中的名肴珍品。
杏坛在山东省典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此杏坛方亭重檐,黄瓦朱柱,十字结脊。亭内藻井以细小斗拱装饰,彩绘金龙,绚丽多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