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曲阜-孔庙

(2016-07-24 13:55:07)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摄影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万仞宫墙:赐之墙也及肩;夫子之墙数仞。得其门者或寡矣。“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曾经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曲阜-孔庙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其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0多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是仿皇宫样式修建的。整个庙宇气势恢宏,布局严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三大古建筑群(故宫、避暑山庄)之一。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孔庙的建筑群贯穿在南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中路从金声玉振坊起,由南向北依次要穿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圣时门、过壁水桥。进大中门后,再经奎文阁、十三碑亭、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到最后一座殿堂--圣迹殿,这是孔庙的主体。由大成门向东,进圣承门,达诗礼堂、鲁壁、孔宅故井及祟圣祠、后为家庙,这是孔庙的东路。由大成门向西,进启圣门,达金丝堂、启圣殿及启圣寝殿,这是孔庙的西路。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穿过万仞宫墙,迎面就是“金声玉振”坊,这四个字出自《孟子》,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曲阜-孔庙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中国古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北宋哲学家张载用"太和"一词形容气的絪(yin带绞丝旁)缊(yun)未分的状态,即阴阳二气矛盾的统一体。太,通"大",至高至极。和,指对立面的均衡、和谐和统一,"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 元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

曲阜-孔庙至圣庙:至圣庙坊位于圣时门前,太和元气坊后。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 “至圣”一词最早当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赞孔子“可谓至圣也”,后宋真宗追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的封号。至圣就是说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

曲阜-孔庙圣时门:圣时门原为明代孔庙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扩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世宗赐名为“圣时门”。此门立于1.15米高的台基之上,门屋五间,高12.09米,长23.03米,宽11米,砖木结构,下部砖砌,中三间发券为拱顶门,上部木结构,五踩斗拱,灰瓦绿边单檐歇山顶。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成为二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石柱木构。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此门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阔五间,深2间,3门,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梁枋肥宽,平板枋高狭,均呈清代特点,只有外檐八角石柱侧角升起,当是明代遗物。

“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意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此处借“弘道”二字,赞扬孔子阐发了尧舜禹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另有一层意思是说人们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才将是前途无量。(孔子认为,人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能主动地、逐渐地认识原来未被人知的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原理,是之谓“人能弘道”;而万事万物的规律和原理是无意识的客观存在,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它只是被动的被感知,被感知得多少,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发挥的程度,是之谓“非道弘人”。)孔子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观点,反映了他的人本思想,具有唯物辩证的成分。


曲阜-孔庙“大中门”始建于宋代,是北宋时孔庙的大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清乾隆时,高宗御书匾额。“大中”是赞扬“中庸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为之中、不易为之庸。大中门较弘道门长且狭窄,门左右两旁还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

曲阜-孔庙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龟趺螭首的成化碑。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此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看碑文开头红线所示“御制重修孔子庙碑,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 ”。足见是曲阜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
另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奎文阁:又名藏书楼,是一座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书籍、墨迹的楼阁。它三重飞檐、四层斗拱,丹墙黄瓦,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一座仅次于大成殿的高大建筑。奎,星名,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首,后人进一步将奎星说成是“文官之首”,金章宗为赞颂孔子是天下文官之主,将原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奎文阁,原名藏书楼,为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图书典籍而建,初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扩建,因“奎主文章”之说更名为“奎文阁”。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
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是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 在奎文阁前廊下,有石碑二幢,东是“奎文阁赋”,西是“奎文阁題记”

曲阜-孔庙十三碑亭。狭长院落中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存有金代碑亭两座、元代碑亭两座、清代碑亭九座,亭内存有唐、宋、金、元、清代碑刻50余块,多是历代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的昭告、拜庙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庙的记事碑。(龙凤呈祥树)
曲阜-孔庙院中奇特的树,说是乾隆皇曾背靠此树,树干后来竟似龙状生长。


曲阜-孔庙勾心:“勾心斗角”原意是指这种建筑结构,巧妙地利用了空间,与现在说的“勾心斗角”,含意完全不同。


曲阜-孔庙斗角:再看看这“勾心斗角”建筑,虽说原意与现在的意义不同,不过想想这二者好像还是有内在相似之处的。


曲阜-孔庙九龙柱,柱柱不同,龙龙不同。

曲阜-孔庙大成殿: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后,鲁哀公将其生前住宅改为庙,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

曲阜-孔庙孔庙又称文庙,是用以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大成殿为孔庙的正殿。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奠基人。孔庙在孔子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历代王朝,特别是开科取仕制度建立之后,对孔子的尊崇逐步升级,至圣至尊,万世师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因而中国各地,到处修建孔庙,对孔子顶礼膜拜。

曲阜-孔庙"生民未有"匾由雍正皇帝御笔题写,一说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御赐,一说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御赐。雍正皇帝题"生民未有"四字,颁定阙里孔庙及天下文庙大成殿予以悬挂,以昭示后人铭记孔子在创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但此事在《清史稿》世宗本纪中没有记载。"生民未有"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又在《孟子·公孙卫》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说: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世上只出现了这一位圣人。

曲阜-孔庙清高宗书“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曲阜-孔庙

万世师表,斯文在兹。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南亚诸国。

曲阜-孔庙

清世宗书“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曲阜-孔庙

大成”二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

曲阜-孔庙

载帱齐德,圣集大成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诗礼堂,始建于宋代。原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拜谒孔庙驻跸之所,后供孔氏族人祭祀时斋居,并做讲学之用。金代重建,明弘治时,为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命名诗礼堂。明弘治十七年因东庑东迁,诗礼堂也“稍迁而东”重建。清代时祭祀前在诗礼堂演礼,圣祖、高宗祭祀孔子时曾在此听孔子后裔讲解经书。

诗礼堂是纪念孔子教子学诗礼的地方。据《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里见儿子孔鲤从身边走过,问:“你学诗了没有?”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即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于是孔鲤回去后认真地学习《诗经》。隔了一段时间,孔子又问孔鲤,“你学礼了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即不学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孔鲤又认真地学习《礼记》。孔子教子学诗学礼的故事,历来被传为美谈,其后裔自称“诗礼世家”。元代孔子五十三代孙“衍圣公”孔治“坐堂私第,名以诗礼,誓不忘过庭之教”;明弘治年间于孔子故宅内重建诗礼堂纪念孔子,祭祀前在此演习诗礼。清康熙、乾隆皇帝还亲自题写了“则古称先”的匾额和“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至教学礼学诗”的对联,刻制后悬挂在堂内。

 

曲阜-孔庙诗礼堂院内有一株唐槐和两棵银杏树,虽历经千载,仍枝叶茂密,尤其偏西那株雌银杏,至今仍硕果累累,孔府宴上一道名菜“诗礼银杏”即来源于此。此菜清香甜美,柔韧筋道,可解酒止咳,成菜色如琥珀,酥烂甘馥,十分宜人,是孔府中的名肴珍品。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



曲阜-孔庙杏坛在山东省典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代以前此处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此杏坛方亭重檐,黄瓦朱柱,十字结脊。亭内藻井以细小斗拱装饰,彩绘金龙,绚丽多姿。

曲阜-孔庙
亭下有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碑及乾隆“杏坛赞碑”。亭四周有石栏围护,四方有甬道可通。亭前石炉,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亭四周遍植杏树,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开,灿然如火。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诗云:“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杏坛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而建造的纪念物,位居殿庭之中,重檐。内用斗八藻井,瓦用黄色琉璃,彩画用金龙和玺,规格很高。金代始建,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隆庆遗物,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