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敕勒歌》教案

(2014-12-14 13:11:53)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堂观评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主读课文

9敕勒歌(1课时)

 

【预习积累】

1.搜集、积累《乐府诗集》的有关知识。

2.了解北朝民歌的特色,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正确抄写一遍。

【相关课程标准】

1.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勾勒诗中描绘的意象,感受作者热爱草原的情怀。

2.品析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评价任务】

1.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合作探究,鉴赏古诗词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听:

聆听欣赏“草原三剑客”之一的著名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视频歌曲《敕勒歌》。据传,《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斛律金作而吟唱的。

导入《敕勒歌》学习。(板书:敕勒歌 北朝民歌)

检查预习和积累:

1.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2.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3.展示“学习目标”。

二、读:

1.聆听课文朗读录音3遍,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一听语气语调,二听节奏停顿,三听音韵感情。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景色美:

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勾勒草原的意象美、图画美。

读准字音:敕勒chìlè   穹庐qiónɡ lú  lǒnɡ     xiàn

三、赏:

采用“个人感悟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赏析诗歌所描绘的北方大草原的“壮美”。

1.地阔之美——敕勒川,阴山下。

开篇壮写敕勒川广阔的地理位置,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壮丽,平川与大山即平面与立体的整体勾勒,使一望无垠的天际、辽阔无边的草原给人以无限的广阔美感。

2.天高之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以牧民赖以生存的蒙古包为喻,形象地勾画出大草原天高地阔的特点。从天顶到四面八方,无遮无掩,一览无余,极目远眺,天地相接,浑然一体,天高远而有亲切感,地坦荡而有豪迈感,天地就像我的家,生动的比喻蕴含了草原牧民对自己生活居所、家园的热爱和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3.生机之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互文现义,咏叹抒情,表现出敕勒人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景象,“吹”“低”“见”三个字,由静态勾勒转为动态的宏观描绘,展现出茫茫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牧人原野放歌,给人以色彩的美感,使人油然涌起欣喜感、生机感,恬静悠然的生活令人陶醉而流连忘返。整首诗都是从宏观着眼,对草原景物作总体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但诗歌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如天空的苍茫、草原的壮阔、水草的丰茂、牛羊的肥壮,还有隐含在想象中的幸福自豪的草原牧民,共同绘就了一幅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图画。

四、诵:

配以“上扬单手→双手手心向下由合而分→双手手心向上由分而合再分”的表演动作,朗诵诗歌。也可以分小组、男女生等开展朗诵比赛。

五、练:

1.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三;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4题。

板书设计:             

《敕勒歌》教案教学反思:

出彩处:把诗歌赏析部分交给学习小组,采用“个人感悟小组合作→展示成果”的步骤,赏析诗歌所描绘的北方大草原的“壮美”——地阔之美、天高之美、生机之美;配以“上扬单手→双手手心向下由合而分→双手手心向上由分而合再分”的表演动作朗诵诗歌,给学生以声音的质感和动作的美感,声情并茂。

欠缺处:如何抓住诗歌所描绘景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意象情感分析,没有作典型的例解,诗歌鉴赏技巧不够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