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绳上的三个蚂蚱
(2012-10-09 08:28:49)
标签:
中国儒家思想满清维新杂谈 |
关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两国在国家变革上显现出来的巨大差异,历来让国人扼腕,因此也不乏各种讨论。
然而遗憾的是,讨论的结果似乎总是离不开对所谓儒学的迂腐与顽固的谴责。对此,可说是然也不然。
所谓然
是因为无论如何评说,当时的中国确实处于一种名曰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的笼罩之下。虽然日本也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但是,一来无论从根基的坚固,还是从影响的广泛程度而言,当时的日本都无法与中国相比;二来就日本自身的文化进程来看,其尚处于封建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时代),而中国则早已进化为中央集权的帝制时代,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封建时代是武人的天下,中央集权的帝制时代则是文人主政的时代。而武人与文人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文人重信仰,武人重实用。所以,奉行武士道的日本,极容易在现实面前,急转而变;奉行君子道的中国,则要迟疑,迟缓的多。
所谓不然
是因为,君子在变革面前的迟疑、迟缓,并不是因为君子胆怯、顽固,而是君子考虑问题的思路往往立足于长远,借用一句《论语》就是“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故君子不为也。”
反之,一旦君子认清了道路,理顺了条理,又何尝不能勇往直前?毕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当年的变革之痛,归咎于儒学之上。相反,在充分的理性基础上,在强烈的对天下的责任心的驱使下,儒家学者完全可以推动社会进行一场更加完美,具有更少局限性的变革。
但是,这并不是说,晚晴当初真的有什么机会来完成这项转变,事实恰恰相反,晚晴无法完成这项变革,是注定的。其中的原因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当时中国的形势,如同拴在一条线上的三个蚂蚱。其中:
n
n
满清政权,是一个以异族的身份统治中原的政权,同时又在文化上远远落后于中原的汉文化。因此满清政权的合法性,只能建立在是中原汉文化,具体的说就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保护者的身份之上。
因此一旦公认否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那么其自身的合法性,也就是不复存在了。
慈禧,作为一个独揽朝政的女性,她面临着来自满清贵族内部,和中国传统观念的双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她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就是,要借助儒家思想的神圣性,以及坚决捍卫这种神圣性的保守派,来制衡满清贵族的势力,同时证明自身的合法性。
这一点与当年武则天,大开科举之门,不断文人才俊,以巩固其地位,保持对忠于李唐皇室一派的优势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无论她本人对变革,对洋务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但是儒家思想的这面大旗,她是一定要扛住的。
汉人士大夫集团,严格的讲这是一群文化亡国奴,虽然其中不乏锐意进取,目光远大,思维敏锐的求变人士。但是总体而言,儒家思想的神圣性是他们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因此,从整体上说,他们是无法接受对儒家思想的否定的。
所以,在这三种社会主体势力的共同作用下,晚晴的儒家思想,与其说是一种思想学说,不如说是一种宗教;与其说是一种统治工具,不如说是一种维持其政治生命的防护工具。因此,此时的儒家思想只能说是一种名曰儒家思想的工具。它不可能变,是因为所有赖以为生的人,不允许它发生变化——三只蚂蚱都靠这一根绳活着!
这才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国家变革上迟滞呆板,落后于日本的根本原因。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认清这一事实的意义在于,彻底根除对儒学的怀疑,重新真诚地开始对这一伟大思想体系的升级改造,推动其自身的进化,为未来中国寻找出一条可以再度强盛千年的道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