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的低成本政府运作方式

(2012-08-13 08:08:16)
标签:

中国

儒学

独立性

安全感

文化

中国古代的政府的一个最大的神奇之处,即在于它始终保持着一种,低成本运作的模式。这似乎是与我们现在从影视剧中,甚至是部分历史资料中得到的信息是矛盾的。因为,长期的富足使中国人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需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如同经济一样,始终处于世界的顶尖水平。即使到了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已经开始了所谓的工业革命的进程,其中上层成员的生活水准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之后,他们的商人在应邀到中国商人家中做客时,还时常有恍如仙境之感。

这种对“丰富”与“品质”的充分而深刻的理解,促使中国历代都不缺乏贪官,更不缺乏懂得什么叫奢华的贪官。这就是说,中国单位官员的成本,并不见得比西方的官员来的要更加便宜。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却可以在低成本的条件下,平稳运作,原因何在?显然只能是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官员的数量。而这也恰恰是中国古代政府的一大显著特征之一,即以一个极小的官僚组织,管理一个数目庞大的社会群体。但这并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本身。

但是这种新的,更加具体的问法,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即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政府,可以用极少的官员,管理众多的人口?难道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官员能力更强吗?虽然这是一个事实,但却不可能是问题的答案。因为管理的成功与否,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说,中国古代的管理者,较之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的管理者,受过更加专业的训练,更加严格的选拔,因此而能力更加全面。但同时,中国的国民也是同时代,受教育程度最高,个人乃至亚群体意识最强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最难以管理的国民——所以,中华民族才在历经磨难之后,并没有被任何一个外族所同化。

那么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就在逆向思考之中——既然管理者的能力强大,并不能保证实现政府的低成本运作,那么问题的机窍一定在这个系统中的另一半,即被管理者身上。具体而言就是两条:

第一,   尽可能地减少意外,尤其是带有抵触性质的人和事件的出现;

第二,   尽可能地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的事务的内容与范围。

简而言之,一方面是尽量让事情变少,另方面尽可能减少需要管的事。果然如此,当然就不要大量的官吏;不要大量的官吏,当然不需要太高的成本。但是,如何让一群受过相对的“良好教育”,对生活充满了欲望与追求的人,能够如此的驯服呢?

一言而蔽之,利用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本性,或者说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安全。人的一切追求,乃至争斗,都是出于对安全的追求,或者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恐惧。

但是人还有一个仅次于安全的需求,那就是懒惰。这种需求在安全得到满足之中,会在绝大多数人的身上反应出来。

安全与懒惰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人类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选择与改进的基本模式——当人们感到缺乏安全感时,就会躁动起来,去不辞辛劳的寻找一种新的安全的模式;当人们感到拥有充足的,甚至是起码的安全感时,懒惰会让他们安于现状,甚至主动维护现状的延续。

我们以秦汉为例。

秦朝奉行法家之道,严苛的刑律虽然可以激发每个人的最大潜能,但同时也让每个人都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处于躁动的边缘。所以,才会一呼百应,摧毁了强大的秦王朝。

汉朝则不然,汉朝人通过推行儒家思想,为国民描画了一条通向安宁生活的路线图,在这张图上,详细的描画了规避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路径。虽然这些路径,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也是对人的约束,但是由于它可以带来人人渴望的安全感,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来说,仍旧是乐而行之的。

这就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尽可能地减少意外,尤其是带有抵触性质的人和事件的出现。

用现代的话说,儒家告诉人们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安全地生存的基本规则。人们只要按照这一规则去生活,就能得到他们渴望的安全。于是,在两个方面节省了社会的,当然也是每个人的生存成本(明确规则的价值所在):

1.         避免因为错误,而造成的直接损失。

2.         避免因为迷茫,而进行的探讨与尝试等等,所造成间接成本。

 

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显然是不能达成最终目的的。因为所谓儒学,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哲学,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大量的哲学体系,严格的讲,这些哲学体系,都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给予人们生活与思想上的指导。但是,除了儒学之外,没有哪一种起到了降低政府运营成本的作用。

这其中除了儒学本身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西汉以后,历代政府在运用儒学时,所采取的特殊而有效的手段。

一言而蔽之,就是利用儒学及其载体,构筑一条精神的长城,和一条沟通上下的桥梁。

儒学不用说了,儒学的载体就是那些以儒学为终生研究的对象,以儒家思想作为终生尊奉的价值观念的独立学者。之所以,要用独立学者这个十分新潮的词汇,而不用士绅等传统名词,是因为正是这些学者的独立性,甚至说正是当时的政府,有意或者无意地塑造并维护的这些学者的独立性。

使他们在民间拥有较高的道德号召力,即可以是他们能够站在民间的道德与文化的高点上,去影响和感化那些,心存善念,心向上进的人。去约束和压制那些,心存暴力,心向淫邪的人。

换句话说,他们的独立性,让他们在民间具有了部分的,带有宗教特质的地位与权力。因此他们一方面可以解决民间出现的绝大多数纠纷,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基层政府的职能。

所以,中国古代的政府,通常延伸到县一级为止的。再向下的乡、社区等环节,是没有政府的,因为那里有上述这些独立学者们充当着实际的管理者。

他们一方面像长城一样,约束着所在地人们的躁动,同时也像长城一样,保护着所在地的人们,不受那些有违仁政思想的恶官毒吏的欺压;另一方面又像桥梁一样沟通着从京城的皇帝,到茅舍中的草民的关系。不仅通过对政令的解读,将圣谕传至民间,也可以通过从间接的舆论,到直接的出仕为官,将民意上达于朝堂之上。

 

相比较而言之,前者将儒学至于至尊之位,利用其对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来引导民众趋于服顺,仅仅是一种策略(注意:策略并等于卑鄙)。而后面的所造并维护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民间学者群体,则是这一策略的执行基础。

 

如果说,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同时代其它地区的知识分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这就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具有极高的精神与人格的独立性,既不需要通过贩卖知识为生,也不需要委身于神祗求活。

当然,古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的政府有意所造,并刻意维护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