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读了《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这是一位以色列作家的短篇小说集。作家名为埃特加·凯雷特,据说是以色列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1967年,父母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
以色列对很多人来讲应该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呢是因为提到以色列,你会想到很多焦点词汇:犹太人、耶稣、耶路撒冷、纳粹大屠杀、现代科技等等,而且以色列是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常客,当然报道内容往往是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冲突。说陌生呢是现代国人把以色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恐怕还不多,我们对当代以色列的文化、人们的生活状态等等都不太了解。我买这本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了解一下现代以色列人的文化和生活状态。
这本书并不难读,可以一口气儿读完。很多故事都是开放式结尾,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但是读完了了解当代以色列人文化和生活状态的目的却基本没有达到,因为这里边的故事大都都非常荒诞,甚至魔幻。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想从这种荒诞甚至魔幻的文学作品中倒推现实生活就太难了,尤其是对于对当地文化不了解的读者来讲。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看看作者的脑洞:在《墙上的窟窿》故事中,一个人许愿要找个天使做朋友,结果真的出现了一个天使,后来他发现天使只是个鸟人,而且不会飞。在《内勒的快乐度假营》中,自杀的人会来到另一个世界,服毒自杀的女人被称为茱丽叶(茱丽叶曾喝药水装死对吧),这种人身体没有外伤是大家追逐的对象。这个世界中有没是否有条狗是悬案(狗会自杀吗?)在《想念基辛格》中,女友要主角证明对她的爱,方式是要主角母亲的心,主角就带着刀去找母亲,母亲同意献出自己的心,但也要主角证明对她的爱,主角早就猜到了,他已经带来了女友的心。
前面讲的那些人们提到以色列联想的焦点词汇,书中也多少提及,但是跟想象中的味道差异很大。比如在《警报声》中,我们可以知道大屠杀纪念日当天以色列会拉警报,听到警报声后人们都会肃立,而故事主角却趁别人肃立自己逃跑免挨一场打。还有一篇《鞋子》中也提到大屠杀纪念日,主角小朋友去纪念馆受教育,听抵制德货的演讲,后来却又穿着新的阿迪达斯球鞋去踢球。再如有一篇《头生子之灾》,是化用《圣经》中上帝降灾于埃及人杀死他们的长子的故事,而在埃特加凯雷特的故事中,有家人的头生子没有死,丈夫怀疑他不是妻子生的第一个孩子。
好吧,书中确实也有几篇看似写实的故事。比如《砸碎小猪》写的是一个小朋友为攒钱买辛普森玩偶,用一个小瓷猪存钱罐存钱,存够钱后反而不舍得砸碎小猪了。《固锁待发》写的是一个特种兵与阿拉伯人斗智斗勇,在步枪发生故障时用计获胜。《摩萨德局长之子》写的是摩萨德局长之子受辱后拿父亲的枪去报仇的故事。
——摔死的鸟人是不是天使?自杀者世界有狗吗?摩萨德局长之子杀人了吗?您不妨看看原著。——看了原著也不一定有答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