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最牛钉子户”成社会焦点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上)

(2007-03-27 21:05:19)
分类: 江海奔集——深度有力量

    从“最牛钉子户”成社会焦点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上)

                 水思源

    最近网上关于“重庆最牛钉子户”的焦点报道,刚刚告一段落,从跟踪报道到立马开博等,着实火暴了一番。

    报道评论的角度有很多,我今天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谈。

    在谈之前,先要介绍要下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理论、概念有一大特点,就是气象宏伟、意旨高远――追求高层次、高境界。

    古代贤人讲问题,哪怕是很具体很实在的问题,也要与天地宇宙之初和万物一同的大道理讲起。

    因此常有玄远宏大的气势,抽象、深沉、含蓄的味道。

    文化可形成人文气质和比较普遍的民族性格,在谈到文化的总体风格和效果的时候,往往离不开 “阴阳”与“刚柔”。 
    阴阳,原本是指自然界的现象,即日照的向背。但在善于“天人合一”的古代哲人那里,它也有了哲学与社会人伦的意义。

    《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和阳的交互作用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将其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

    这种理解用于社会人生时,其中“阳”主要是指光明、正大、公开、运动、生长、向上,其中也包含了“刚”的含义,即刚健、正直、坚强、进取和有为;“阴”则主要是指晦暗、内隐、静止,同时还包含有“柔”的含义,即委婉、隐忍、曲折、退守和虚无等。

    《周易·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将天地之正气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孟子主张“养吾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墨“家尚力”(崇尚人自己的力量)、“非命”(否认外在命运),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体现了中国早期“阳刚文化”的特色

    在上述思想,包含有追求阳刚,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以立人立事的价值取向。

    “阳刚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理想精神境界。。
     多少年来,这种“阳刚文化”渗透于中华大地的深处,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使中华民族得以自强不息,生长壮大。

    同时它也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深遂的目光、崇高的精神、豪迈的气概,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这是中华文化中最光明的、也是主要的一面。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与“阳刚文化”相对立的“阴柔文化”,在汉以后历代王朝的扶持下滋生起来,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相反的影响。

    所谓“阴柔文化”的萌芽,最初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代表。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主张无为,“致虚极,守静笃”。他有一个著名的比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证明柔可以胜刚)。

    庄子及以后的道家更主张要以“心斋”、“坐忘”(忘记人己、物我的一切区别,停止身心的一切活动),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为能事,凭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

    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也有“尚柔”的因素存在。例如孔子曾主张“无欲”的原则,与道家尚柔的规则一致。
    老庄的阴柔思想虽然遭到荀子等人的批判,但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却将阴柔文化实际推上了文化主导的地位。

    董仲舒将阴阳刚柔加以人格化的阐述,是这一转折的标志。

     他提出“贵阳而贱阴”的原则,并将其与“王道之三纲”联系在一起,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就是阳与阴的关系:“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皆为其上阴。”    

    董仲舒将阴阳刚柔加以人格化的比附和分割,固然是为推行其政治主张服务。但这样一来,中国社会以阳刚为主导的传统文化,这在这种比附和分割中被消解了。

    因为,将阳归于“在上者”,将阴归于“在下者”,同时又主张“贵阳而贱阴”,这无疑意味着:

   一方面,人人都有阴阳两面性,对下对上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另一方面,“在下者”必然是绝大多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处阴境而尚柔术,就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水思源语: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