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读书感旋子弦子方方 |
分类: 多情应笑我-触电文艺 |

我曾在上海的书城流连徘徊一整日为的是寻觅一本能直面人生,打开心扉的书。余秋雨的书曾让我觉得是了,的确,它曾让我沉思感悟,让我扼腕长叹。我曾随它走近一个王朝的背影,回望数百年的功过是非,在千年书院的土砖古墙上触摸过华夏故国的文脉。但它略嫌厚重,过于大气,没有平常人的生活脉络,也难以诱发普通人的情感共鸣。
从黄山归来的那天看到了旋子寄来的“沧桑之恋”。从那以后,这本书伴随着我一路从南京到上海到北京,再到美国,很多文章是读了再读。古人云文如其人,虽然无缘得见旋子,但读着旋子的自选文集,一个鲜活的旋子跃然纸上。
首先旋子是一位新型的知识女性,出自书香门第,受过良好教育。禀赋好文,却在数理化吃香的日子,不得不割爱而学工,进而学习经济学。在崇尚知识的年代,教过书。在崇尚资本的浪潮下下了海,可谓时代的弄潮儿。其次旋子是一个本性善良、感情细腻、率性真挚,经历丰富的女人。上天垂爱她,给了她超凡的姿质,却在她15岁那年无情地掠走了父爱。但旋子无疑是生活的强者,很好地驾驭着自己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感情的。坚定而精彩地扮着女儿、母亲和女人的角色。可以感觉到其周围的朋友都喜欢她。作为比我年轻几岁的文革后作家,成长的时代重叠,很多经历相同,许多文章、很多情节很容易激发我的共鸣,引发遐思。哪怕是现在已很少提起的一本书,听过的一首老歌,以及对秋天的描述和那些行走的心路历程披露。例如“军人情结”,例如对书的态度。有时不知道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当时的整个社会风气使然。但有一点我觉得难能可贵,也令人感佩-那就是她的文章里绝对找不到丝毫文革文风的残余,而这是我们这代人摆脱不了的时代烙印(虽然那时我们还小,但正是学写作文的时候)。是年轻4岁的时代使然还是她本人下意识地摒弃,得以后有机会当面聆教。总之,读旋子的文章,让人有真、善、美的感觉,没有那种假大空的做做。即使是描述恋爱的卿卿我我也写得高雅、抒情,不入俗套;即便是写分手和转身的痛苦过程,也能写得具有美感带有幽默而毫无矫揉造作。故事中的旋子是立体的,是复杂的,也更显得真实。是的,人就是这样,有时选择孤独有时却惧怕孤独;行走天涯的游子内心的深处是在寻觅停泊的港湾和生命的归宿;对法兰西文化的崇尚夺不走对故土的爱,困惑不了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定位。
读完“沧桑之恋”的人都会感悟到,这本书讲的不是或不仅仅是狭义的男女恋情,应该说它包含了广义的人类大爱与真情。“一起走过的日子”专辑写得非常感人,说的是亲情(把一位老师归入该辑,体现了中华的传统美德)。更多的是讲一个女人成长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从富于幻想的少女,到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到商海沉浮的优雅女人,加上周游全国和“N”次的恋爱的阅览。旋子的故事是精彩的。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美味佳肴讲究的是色香味,文章的好坏在于是否有血有肉。血是什么,是经历,肉是文字。二者兼而有之,就是这本“沧桑之恋”了。
这就是读了“沧桑之恋”对旋子的“表象”理解。没有见到过旋子本人,离开故国20年,和单纯的情感经历,曲解的地方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