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暑假专题-03】引领宝宝走进大自然--大自然课堂系列

(2014-08-04 14:01:58)
标签:

大自然课堂

教育

暑假

妈咪

育儿

分类: 专家讲座★专题讨论

引领宝宝走进大自然--大自然课堂系列

(一)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目的是: 

  1. 活泼身心,锻炼身体,接受日光浴、水浴、新鲜空气浴,在奔跑、爬山、涉水、游泳、采集、游戏、野餐、露宿等众多活动中,培养活泼、开朗、勇敢、坚毅的优良性格。 

  2. 认识万事万物,丰富自然常识,熟识动物、植物、矿物、气象、地理、天体的名称和特性,并动手采集、制作标本,或学习做文字的、绘图的记录。 

  3. 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和钻研精神,使他们能在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认真思索问题,努力解答问题,并与课内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大自然哲理的启迪下,打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4. 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风光,领略其不同气质的美,以提高美的鉴赏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的陶冶,产生高尚的情操。 

  5.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花木、热爱小动物、热爱山河、热爱祖国、热爱地球的思想感情,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爱护和优化环境,立志要让祖国山河、地球环境更美。 

(二)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应当怎样引导他们,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呢? 

  第一,要有计划性,避免盲目性。 

正确地有计划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应该做到根据游览地的特点、地理条件和季节确定目的和要求,确定玩什么,做什么,观察什么。这要与以下的问题结合起来考虑: 

  1. 选择合适时间

   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出去一次为宜,以接触不同季节的大自然的变化。这里所说的一次是指有充分准备的半天以上的活动,平时鼓励孩子在家庭附近的自然环境中玩不算在内。另外,每12年最好到较远的地方去旅行一次。到大自然中去不要只选择风和日丽的晴天,还要让孩子感受各种天气的变化。 

  2. 选择典型地点 

  尽可能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不同的面目,接触多种自然现象,尤其是要多接触原始的自然状态,如大海、沙漠、森林、沼泽等等平时较难见到的去处,而不是过多地到人工修饰的公园中去。 

  3. 进行趣味活动 

  到大自然中去不仅要看、要玩,更可贵的是同时要做,如去学习照相、绘画、采集、认物、锄地、钓鱼、划船、溜冰、滑雪、爬树、野炊、露宿、摸螺蛳、吃野果、捉螃蟹、堆雪人、制冰灯、植树、登山、游泳、放风筝、测量土地、放飞鸽子等。要采集的物品是很多的,如小鱼、小虾、昆虫、树叶、野花、种子、各种石头、矿物及凡是新奇的自然物。这些采集来的物品要保存好,有的可以饲养,有的做标本,有的将来做实验,如种子可以种植,树枝可做盆景,树叶可做剪贴画等。 

  4. 抓住有利机遇 

  大自然中许多现象是短时间出现的,必须随时注意,及时引导孩子观察和活动,不可放过。例如昙花一现,樱花盛开,油菜花遍野,荷塘月色,大雪覆盖,电闪雷鸣,暴风骤雨,日食月食,日出日落,蚕结茧,蛇蜕皮,树发芽,雏鸡出壳等等,这些现象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天就消失了,特别要提醒孩子抓住机遇,注意观察。

 

  5. 做好充分准备 

  每次外出都要与孩子共同商定时间和去处,讨论到那里玩什么、做什么,事先应当准备什么。准备的内容应包括阅读或讲解关于目的地的资料、科普常识或传说,准备好玩时必带的工具、仪器和生活用品;还要预料到游玩时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如气候突变,遇到蛇等危险物),应作哪些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要鼓励孩子克服困难,接受磨炼,勇敢探险,保证安全。 

  预热准备:平时要让孩子阅读徐霞客、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故事,麦哲伦、哥伦布环游世界的探险故事等,或在茶余饭后讲给孩子听。还要多阅读诗词文章中描写大自然的名篇,多学习反映大自然规律的成语。 

  6. 做好详细记录 

  凡到大自然中去活动的当晚,都要引导孩子写旅游日记和观察日记,让孩子把所做所想、所见所闻的真实而细微的感受写下来,把发现的问题、思考的过程和解决的结果记录下来,不要记空洞的流水账,以加强思维、记忆和想像,这也是最好的假日作业。

也许有的家长会问:我的宝宝那么小,根本就不会写日记。实际上日记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录像、录音、摄影、文字等。

把行程用照片、录像记录下来,是不是与文字日记相仿?更具象一些,而且可以随时拿出来看或回放,进行回忆。还有一种方法:把看到的用手机录音下来也是很好的方式。这对于不会写字的孩子来用语言描述所闻所见,对其语言发展非常有益。

现在很多人习惯发微信、微博都是记录的一种方式。 

  要告诉孩子,仅靠人的感觉器官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嘴(味觉)、皮肤和手(触觉)去了解大自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科学家发明了许多仪器帮助我们观察万事万物,其中有些仪器小学生就应当学会使用。 

  要给孩子买来或借来儿童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三棱镜、磁铁、指南针、皮尺、量具、秤、温度计、马表、湿度计、地球仪等,告诉他,这些仪器可以测定人的感觉器官感觉不到或感觉不精确的一些事物,如: 

  望远镜能帮助人看清远处的山水、地形、树木、海浪、沙丘等。 

  放大镜能帮助人看清细小的东西,如昆虫翅膀的样子,各种矿石的花纹,种子发芽的情形等等。 

  三棱镜可以帮助人看见综合光由哪些光线合成。 

  指南针可以确定地球是一个大磁场,南北极是磁场的两极。指南针能定方位,使人在大海、森林、沙漠、草原中不迷失方向。 

  磁铁能帮助人鉴别铁质,了解铁分子整齐排列就会产生磁性,一般铁与磁铁靠近也能磁化(因为其中铁分子慢慢排整齐了),磁化了的铁摔打以后(把铁分子打乱)磁性就消失了。 

  皮尺能测量土地的面积,小丘的高度(人站在太阳底下,当影子与人一样长时,测量小丘的影子有多长,也就知道小丘的高度有多少)。 

  可以测定自然物的重量。重量就是地球对这个物体的吸引力的大小。 

  温度计不但能探出人的体温,而且能测定空气、水的温度以及母鸡孵小鸡的温度。 

  钟表能把一天时间分成小时、分和秒,马表能使人把每一秒钟的时间长短感觉得清清楚楚。 

  湿度计能测定空气中有多少水蒸气。生石灰能吸收水蒸气,使空气干燥。 

  第三,始终要鼓励孩子善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和讨论问题,养成观察提问的良好习惯。 

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喜欢提问,并能提得出各种问题,这是他们求知兴趣和聪明才智的表现;而善于提问又是推动深入实践和观察,充分发展思维和想像,掌握丰富知识的最重要的方法和动力。所以“学问”是又学又问的结果。

只要引导孩子去实践、观察,儿童就是世界上最能提得出问题的人,因为世界对他来说一切都是新奇的,他处处感到奇怪和疑惑,不像成人对万事万物看了几十年,司空见惯了,不觉得新奇了,因而较难在平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例如孩子能提出:“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而成人却往往提不出这样的问题,且也不知道天空是蓝色的原因。 

  所以,要抢在儿童习惯了大自然中的种种现象之前,启发他们多提问,多思考,多讨论,这不仅是为了丰富他们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从小给他们一双带疑问的眼睛,一副带疑问的耳朵,一个善于思索、对问题追根求源的大脑。这样,他们将来才有可能去揭开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秘,作出重大的发现、发明和创造。

 怎样引导孩子在大自然中提问呢?在这里简单提一下。 

  1. 要鼓励孩子认真观察,每事必问。他提不出问题时你就问他,启发他;也可以搞提问题比赛。如见到乔木高,灌木矮,孩子可能会问:最高的树会不会一直长到天上去?为什么不长到高楼大厦那么高呢?又如为什么刚升起来的太阳、月亮比顶头的太阳、月亮大?为什么大公鸡知道天快亮了,喔喔啼明?为什么冬天的池塘表面结冰下面不结冰?为什么有的云是白的,有的云是灰的,有的云是乌黑的……让孩子见到事物就想问题。 

  2. 有些问题可以抓住一点不断地讨论下去,培养孩子深入思考钻研的习惯,不要让他们浅尝辄止,满足于肤浅的认识。例如讲空气时先问:空气有没有颜色?空气中有没有水蒸气?水蒸气有没有颜色?接着问:你说水蒸气无色透明,为什么水开了冒出的水蒸气白茫茫的看得见呢?为什么冬天冒出的雾气多,天越热冒出的雾气越少呢?雾气就是小水滴,为什么它不掉下来却往上升呢?天上的云也是小水点,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小雨点也是小水点,为什么掉下来呢?雨点是水,水是无色透明的,但为什么看得见呢?碗里的水是透明的,为什么湖水是淡蓝色的呢?为什么海水是深蓝色的呢?为什么水库的水是碧绿的呢?———这样的讨论非常有趣,把问答、反问、观察、实验、想像都结合起来了(如做冒气的实验,用碗装水的实验)。 

3. 遇到父母、孩子都回答不出来的问题,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之后或查找资料,或请教他人,不可以放过,这能培养孩子凡事“弄个水落石出”的钻研精神。

4. 要常常提一些比较性的问题,以锻炼孩子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类能力。例如问孩子蝴蝶与飞蛾有哪几点相同,有哪几点不同;会飞的动物有几种不同的飞法,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的飞行姿态等等。 

  5. 一定要求孩子阅读《幼儿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及一些科普刊物,要常看电视中《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请您欣赏》等节目。家长也要不断丰富自然科学常识,把孩子引进科学的宫殿,

  第五,认识大自然要与动手做实验结合起来,并参观科技馆和有关的科研机构,

  最后,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多认识并记住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及其现象和名称,多认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气象变幻、山河形象……尽量深刻地印在脑海里,并进行比较、分辨。 

第四, 引导孩子抓住“身边的大自然”,或把大自然引进家里。

与之前的游学活动所涉及到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和动手能力。 

大自然的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海阔天空的地方,实际上身边处处都在发生,所以也可以把大自然引进家里来观察和操作,一定要指导孩子处处留意、细心观察和记录。

如:房前屋后的小草如何生长,树枝如何发芽,树叶怎样飘落?

观察白天、黑夜、晴天、雨天、春夏秋冬不同的天空,区别晴天、少云、多云、阴天的异同,观察月亮的圆缺,认识一些星星,观察四季星座的变化,、云彩的变幻……仅仅看天就有无数的自然现象。 

屋里也有“大自然”,如蚊子什么时候闹得最凶,叮人最厉害,什么时候家里的苍蝇最多,盐怎么潮湿了,菜刀怎么生了锈,铜锈怎么是绿色的……看来大自然的现象无处不在。 

  还可以有意把自然现象拉到身边来观察,如发豆芽,做米酒,种扁豆,养蚕,喂鸟,饲养虾蟹,杀一条鱼,解剖一只鸡,打碎一个蛋,看母鸡孵化,观察小猫走路,摸自己脉搏与心脏的跳动,观察不同的物体燃烧的火焰……看来无处不可以请来大自然这位老师。 

假期,常常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去学、去做、去想吧,让孩子成为大自然之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