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早教班 3岁孩子已成“多课程宝宝”
(2011-11-26 13:47:03)
标签:
育儿郭宗莉洛川中路早教机构课程 |
分类: 早教资讯★早教杂谈 |
赶场早教班 3岁孩子已成“多课程宝宝”
俗话说:“三岁看大”,为了3岁这个关键“成长槛”,不少家长铆足了劲,给孩子补充“营养”。记者近日在一些早教机构采访时发现,一些3岁左右、特别是还未入幼儿园的孩子早教需求最旺盛。有的孩子甚至报了三四个班,小小年纪开始“赶场”,“体验”音乐、美术、英语等各类课程。
早教门类林林总总
记者在洛川中路一家美术机构发现,一个班8个人,每天有十几批孩子过来学创意美术。“老师带着小朋友在墙上,或者画架上随便涂鸦。”附近居民王维勤说,她隔天带2岁半的外孙女过来,“一次课80分钟,小朋友很专注,我女儿对这点最满意。”这家美术机构的负责人介绍,今年报班的很多都是2—3岁左右的孩子,占了一半以上。
很多孩子3岁不到,已是“多课程宝宝”。他们不止参加一个早教班,而是奔波于多个课程班,有的甚至参加了三四个。吴女士一口气给刚满3岁的儿子报了三个班——英语、音乐,还有表达课。吴女士说,表达课引进了“美国情商教育”经验,比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就能上一节课,让小朋友勇于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动邀请玩伴,一起分享玩具等。目前早教班的门类很多,还包括体育、陶艺、动手创造、思维拓展等。
为入园做准备
据了解,这些早教机构课程价格不菲,有的甚至每节课200元,且大多以“套餐”形式销售,比如报48节课,折扣价4000元。一些家长每年在早教机构上的花费都要上万元。
早教价格居高不下,家长为何如此追捧?据记者调查,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一些两三岁的孩子都是老人带教,又没有进幼儿园,家长怕在家“荒废”了。一些年轻妈妈认为,老人带孩子主要偏重饮食等日常照顾,而在教孩子、陪同玩耍开发智力等方面不是很到位。“报早教班可以填满时间,让孩子进行各种体验,生活丰富些。”
一些早教机构打着“为入园做准备”的旗号,让一些家长也颇为动心。今年起,大部分公办幼儿园取消托班,一部分孩子进入民办幼儿园托班就读,但更多2—3岁的孩子呆在家中,他们的教育问题成了家长的“心病”。一位家长说:“上托班的孩子每天接受幼儿园的正规教育,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我们不通过别的方式弥补,等到明年入园就要落后人家一大截了。别说赢在起跑线,至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此外,80后年轻家长的早教观念也有更新,不在乎孩子学习多少知识,关键是发展能力。而现在不少早教班也打出此类“概念牌”,以开拓孩子能力为主。某早教机构工作人员向记者推销时说道:“现在的家长参加早教不是学识字、算术了,更多是培养专注力、表达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最好的早教源于生活
特级园长、思南路幼儿园园长郭宗莉认为,如今社会上的“泛早教”现象很普遍,3岁孩子报几个早教班为入园铺垫,其实大可不必,这是一种“过度”准备。
“3岁的确是动作发展、语言交流能力的爆发期,但家长别用诸多课程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宝宝’,这样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郭宗莉说,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上幼儿园之前完全不需要任何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家长需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生活作息规律,在生活独立性方面下些功夫。如果过早开发孩子,灌输过多的知识,甚至上过多的课程,可能会导致大脑记忆紊乱,孩子自己也“消化”不了,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
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所郁琴芳认为,早教对孩子们来说,是自然,是游戏,是生活的方式,而不是林林总总的课程。对0—6岁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亲子教育比机构早教更为贴心,“每天花时间和孩子交流,陪他们玩玩具、做游戏,亲子阅读、走进大自然等,效果可能比报班上课更好。”在国外,很多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不会让他们参加课程班,而是家长接受“早期教育”,比如,如何设计游戏活动,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如何动手制造玩具开发孩子智力;怎样激发孩子的交流欲望等,家长有了科学育儿观,孩子可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